创造力研究新进展: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力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创造力研究新进展: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力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是创造力和文化心理学领域的前沿问题。文章从多元文化经验提高创造力的研究方法和适应异国文化、学习异国文化、采纳异国文化的观点等多元文化经验提高创造力的心理机制两方面,对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创造力,还对于文化心理学具有重要价值。未来可以采用纵向、质性的方法、神经生理指标等多种手段对于多元文化经验提高创造力的相关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多元文化经验 创造力 文化启动范式
【分类号】:G40-055
【正文快照】: 一、前言创造力又称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颖奇特且有实用价值的观点或产品的能力(SternbergLubart,1996)。它是人类最重要、最有魅力的认知活动之一,个体和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人类的创造力的贡献。国际心理学界十分关注对创造力的研究,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衣新发;林崇德;蔡曙山;黄四林;陈桄;罗良;唐敏;;留学经验与艺术创造力[J];心理科学;2011年01期
2 杨晓莉;刘力;张笑笑;;双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宝琰;;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来自文化心理学的启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年04期
2 石丁宇;刘兰;柯亚;;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29期
3 郭晓凌;;社会认同对全球品牌态度影响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10期
4 张素敏;;基于不同学习任务的外语歧义容忍度影响作用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5 张素敏;;歧义容忍度研究50年多维回顾与思考[J];外语界;2012年02期
6 刘力;杨晓莉;;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7 胡海沅;林荣茂;张书盛;;领域、背景与文化:社会认知研究的新取向[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8 郭娜娜;;Amabile创造力理论述评[J];知识经济;2012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武萍;蒙古族大学生自我构念特点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肖冰滢;文化启动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影响的实验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强冬梅;;对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林群;试论创造教育与教师素质[J];教育探索;2003年03期
3 江国民,杜欣;加强素质教育下的课程体系改革原则研究[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4 申继亮,王鑫,师保国;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的结构与发展特征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4期
5 赵艳群;;创新思维的培养[J];陕西教育;2006年12期
6 邵广军;;学生的创造力及其培养方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3期
7 周明霞;张勇;;浅谈教育变革与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年02期
8 张湘韵;;论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9 田磊;;何处寻找中国创造力?[J];南风窗;2010年15期
10 袁维新;;国外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家吉;;实践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2 付秀君;张景焕;刘桂荣;;班级创新气氛对创造动机与创造力关系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赵维燕;张景焕;;大学生专业知识,思维风格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钱美华;申继亮;王立娜;;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结构和量表编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郑雪梅;张景焕;;父母教养方式对创造力的影响:自我概念的中介效应检验[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李忠英;;创新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案例——难得糊涂[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7 张国锋;;《中学生创造力评价量表》的初步研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罗晓路;;大学生创造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王洪礼;周玉林;;城乡高中生认知方式与创造力关系的比较研究[A];第二届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2007年)[C];2007年
10 石德澄;杨孟萍;张菁;唐卫海;;创造力的结构及其测验[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日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N];中国改革报;2003年
2 记者 陈晖;陈龙安创新教育报告会在榕举行[N];福建科技报;2008年
3 王川;美术教学亟待强化对创造力的培养[N];美术报;2005年
4 啸天 编译;英国首次启动促进创造力教育的全国性计划——让艺术成为教育与创造力的桥梁[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5 大学生 时睦华;不要高分,要创造力[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吴越;怎样才能产生创造力?[N];天津教育报;2011年
7 ;创造力,,如何由可能变为现实[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佳木斯大学理学院教授 陈智;谁说创造力教不出来[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乐平市第五中学 汪长根;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N];学知报;2010年
10 陈宝泉;提高孩子创造力需全社会之力[N];中国教育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仲建维;沉重的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兰岚;大学生幽默特质与创造力特质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2 付全新;论影响学生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及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齐淑娟;教师创造力内隐观的调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魏翠翠;教师期望对初中生学业成就、创造力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卢良月;改进知识教育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晓琴;论创造力的可教育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列富;创造力及学生创造力培养问题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8 董烈霞;创造性人格及其教育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国庆;审美活动与创造力的培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师玮玮;动机激发类型、动机调节方式与创造力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创造力研究新进展:多元文化经验对创造力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1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441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