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生活: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或然向度
本文关键词:可能生活: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或然向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德育改革的重要趋势,但不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践运行,都多把这种回归二元地划分为实然和应然两个向度,而这大大消减了学生主体的多样性和生活本身的无限可能性。在实然与应然的张力结构之间,应存在一种或然向度,指向人的可能生活。这种可能生活不仅是存在的、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办公室;
【关键词】: 德育 可能生活 实然生活 应然生活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德育改革的重要趋势。然而,对于何为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具有哪些向度,德育回归的是哪一向度的生活世界,却是一个有待探明的问题。当前,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向度,一般认为是实然和应然两个向度[1],但是笔者认为,这种简单的两分法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向定,那就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J];江海学刊;2001年01期
2 姚林群;;教育:“应然生活”向“可能生活”的转向[J];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06期
3 檀传宝;班建武;;实然与应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02期
4 杜时忠;王金涛;;德育的逻辑[J];中小学德育;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国凤;;实用型理念:一种深化的新课程改革发展观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姜玲玲;;复杂性思维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李银慧;;从教育哲学视角窥探教师职业幸福[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赵雅丽;;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德育的重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李洋;;试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导向[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01期
6 李斯颖;;直面课堂教学的复杂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5期
7 李术红;刘美丹;张铁;;心理健康教育在实现德育心理目标中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8 冯跃;;现代性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李芒;;学习生存性视域中的信息化学习方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徐财科;;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德昌;;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机制及提升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势科学视阈中的文化软实力研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2 薛勇民;王凤华;;生命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观[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唐安奎;;寻求合法性:高校趋同的动力机制——再论高校恰当定位为何这么难[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4 张本祥;;关于不可计算问题——从汶川大地震的预报问题谈起[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韩震;;本质主义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初明利;张坤;;恩德文化与大学生恩德观教育[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闫守轩;论教学中的生命关怀[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方建锋;论现代教育中的实质非理性现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娟;对初中主观学业弱势学生进行期望教育的个案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3 陈星洁;中职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沙小妹;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和实践[D];苏州大学;2010年
5 朱晓留;论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D];苏州大学;2010年
6 刘芳;“和合型”教研团队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峰;高校全方位德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苟健;H大学师范生“三习”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建平;主体间性德育理论与实践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卫忠;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概念与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程志敏;;谁杀死了荷马?[J];读书;2006年01期
3 ;“MEGA热”在德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4部分第3卷问世[J];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06期
4 陈科华;中道生活:在应然生活与可能生活之间[J];河北学刊;2004年06期
5 邹诗鹏;生活世界话语的困限与生存论的自觉[J];教学与研究;2000年05期
6 朱宝信;希望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一种比较性的研究——评布洛赫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重建[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12期
7 谭斌;论教育学中关于“生活世界”的话语[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王本陆;教育腐败与教育德性[J];现代教育论丛;2004年05期
9 鲁洁;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04期
10 钱同舟;回归生活世界 重建德育模式[J];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祖兵;;教学与生活:“回归”的反思与“后回归”的设想[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6期
2 林凤祥;;未来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新考量[J];教师;2011年23期
3 李海燕;;如何看待中学生的挫折教育[J];文学教育(下);2011年06期
4 吴小兰;;以“阳光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发展[J];教育导刊;2011年08期
5 邹露;;中小学体育生活化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09年08期
6 王洪斌;;学校管理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校长;2011年06期
7 郝笑妍;;良好的沟通需要教师做一个用心人[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4期
8 王新甫;;本真:数学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年04期
9 许勇;;紧密联系生活中的数学——构建健康成长的环境[J];群文天地;2011年14期
10 王芳;雷虹;;职业学校学生德育课学习特点文献综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隋红涛;;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A];中国化学会第三届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刘粉莉 缪洁 记者 张向瑜;下城的德育改革和创新正成为引领一方的品牌 把家长的无穷力量引进来,每个学校都会很棒[N];杭州日报;2010年
2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 张理智;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德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教授 文新华;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夯实“德”的基础[N];陕西日报;2003年
4 本报通讯员 鲍璐茜 本报记者 潘剑凯;建“道德银行”该不该[N];光明日报;2003年
5 本报通讯员 余雅 成平;水磨的功夫[N];南通日报;2005年
6 记者 王娟 实习生 张晨;市领导到市三十三中调研教改育改成果[N];开封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景东旭;为素质教育插上腾飞翅膀[N];咸阳日报;2009年
8 刘惊铎邋姚亚萍;生态体验德育优化师生生命样态[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徐超;巴以不全是剑拔弩张,隔离墙难隔人间真情[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10 本报记者 蒙辉;德育构筑学校教育“筋骨”[N];黑龙江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伟胜;现成生活与可能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丽琴;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万海;重返德性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更立;异化与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荣根;学生个性发展与德育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会玲;玉溪体校运动员思想道德状况分析及对策[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亚书;班级授课制的历史发展与德育改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丽;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改革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谢金丽;论教育与人的美好生活[D];河南大学;2006年
6 刘晴;德育生活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杨护明;高校德育生活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锦菁;重建可能生活[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肖霞;儿童即课程:价值与可能[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可智;对新时期中学德育改革的思考[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可能生活: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或然向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4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504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