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教育平台的应用效果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协同教育平台的应用效果实验研究
【摘要】:协同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下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它联合了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力量,促进了社会教育子系统、家庭教育子系统和学校教育子系统的有序运行,是信息化时代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新发展。协同教育平台是协同教育在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产物,是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新途径。协同教育平台包括协同教育网站和学校、家庭、社会信息互联系统,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一个促使家庭和学校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的空间,最终提高孩子的学业成就。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了解协同教育平台在改善家校关系、增加家长对小孩在校表现的了解程度以及增强家长之间的互动程度这几方面的应用效果,以此检验协同教育平台在应用于家校互动中的实际效果。本实验研究以北苑小学一年级两个班作为实验对象,一个班为实验班,另一个班为对照班,在保证两班教师相同、学生、教室环境、教学进度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协同教育平台V1.0实施应用于实验班,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验。实验前后用同一问卷对两个班家长进行实验前后测,并辅之以访谈,来进行实验结果的测量。实验结束后,整理统计实验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对实验前后测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T检验,分析实验前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家长在对学校决策、计划等活动的认知度、对教师工作的认同感、对小孩在校表现的了解程度以及家长之间的互动程度这几个方面的差异程度,以此来得出协同教育平台在家校互动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实验研究的最终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协同教育平台改善了家校关系;2、协同教育平台增加了家长对孩子在校表现的了解程度;3、协同教育平台未增强家长之间的互动程度。 本文包括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近10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主要从协同教育的进展、协同教育平台的建设发展、协同教育平台应用效果的研究以及协同教育应用的研究方法四个方面阐述了协同教育平台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本研究中所用到的协同教育平台V1.0,分别阐述了用户登录、信息发送、信息发布和交流互动这四个一般功能以及家校e堂、多源信息聚合、信息免费接收和志愿服务这四个功能特点。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本研究实验的设计和实施的阐述。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文章最后在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有利于协同教育平台建设和实施的建议,总结得出协同教育平台实施应用与家校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校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并提出本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协同教育 协同教育平台 应用效果 实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0-05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图表目录10-11
- 第1章 绪论11-15
- 1.1 问题的提出11-12
- 1.2 研究的目12
- 1.3 研究意义12-13
- 1.3.1 理论意义12-13
- 1.3.2 实践意义13
- 1.4 研究思路13-15
- 第2章 协同教育平台研究综述15-22
- 2.1 协同教育的进展15-17
- 2.1.1 国外协同教育的发展15-16
- 2.1.2 国内协同教育的发展16-17
- 2.2 协同教育平台的建设发展17-19
- 2.2.1 家校信息互联系统18-19
- 2.2.2 协同教育网站19
- 2.3 协同教育平台应用效果的研究19-20
- 2.4 协同教育应用的研究方法20-22
- 第3章 协同教育平台V1.0相关概述22-29
- 3.1 相关概念和平台界定22-23
- 3.1.1 协同教育22-23
- 3.1.2 协同教育平台V1.023
- 3.2 协同教育平台V1.0的功能特点23-29
- 3.2.1 协同教育平台功能概述24-25
- 3.2.2 协同教育平台V1.0特点阐述25-29
- 第4章 实验研究设计和实施29-36
- 4.1 实验研究假设29
- 4.2 实验研究对象及时间29
- 4.2.1 实验研究对象29
- 4.2.2 研究时间29
- 4.3 研究方法29-33
- 4.3.1 文献研究法29-30
- 4.3.2 问卷调查法30-32
- 4.3.3 实验研究法32-33
- 4.3.4 访谈法33
- 4.4 实验设计33-34
- 4.4.1 实验变量的选取33
- 4.4.2 实验模式设计33
- 4.4.3 实验干扰变量的控制33-34
- 4.5 实验实施过程34-36
- 4.5.1 实验准备阶段34-35
- 4.5.2 平台实施阶段35
- 4.5.3 后测及实验结果的统计阶段35-36
- 第5章 实验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36-48
- 5.1 实验前测数据分析36-39
- 5.1.1 实验前两个班参与协同教育的基本情况36-37
- 5.1.2 实验前两个班协同教育实施效果比较分析37-39
- 5.2 实验后测数据分析39-48
- 5.2.1 对照班实验前后测数据比较分析39-41
- 5.2.2 实验班实验前后测数据比较分析41-44
- 5.2.3 实验后两个班协同教育实施效果比较分析44-48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48-53
- 6.1 研究结论48-49
- 6.1.1 协同教育平台改善家校关系48
- 6.1.2 协同教育平台增加了家长对小孩在校表现的了解程度48-49
- 6.1.3 协同教育平台未增强家长间的互动程度49
- 6.2 研究建议49-52
- 6.2.1 完善并丰富协同教育平台功能49-50
- 6.2.2 有效实施应用协同教育平台50-52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52-53
- 参考文献53-56
- 附录156-59
- 附录259-60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0-61
- 致谢6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繁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同教育平台(网站)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2 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3 杨卉;王陆;韩雪涛;;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4 刘纯姣;学校家庭协同教育构想[J];怀化师专学报;1996年03期
5 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6 汪晓东;焦建利;;“家校通”为何炒着热吃着凉[J];中国教育网络;2006年05期
7 秦敏;;“家校通”关键在如何运用[J];中国教育网络;2006年05期
8 岳盼盼;;用博客构建小学家校合作模式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04期
9 马爽;武君胜;;基于VSTS2005的家校通软件开发与测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17期
10 樊平军;刘兴春;;关于家校互动的实证研究与现实思考——以北京市四区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鹏;微格教学对培养体育类篮球普修学生教学技能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戚明明;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体育学习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达红;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周桂英;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潘静虹;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徐玉珍;中美中小学家校合作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志全;苏州市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8 吴承瑜;高中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潘庆红;基于Wiki平台的协作式学习模式实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吴旭;基于移动通信平台的家校通系统研究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29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529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