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和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和家庭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性别角色 家庭教养方式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摘要】: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和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考察不同家庭结构中性别角色类型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对23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女大学生之间的性别角色类型差异显著,女性独生子女在男性化和双性化上的比重显著大于非独生子女。男性特质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呈正相关,与父亲过度保护呈负相关;女性特质与父亲过度干涉、父亲过度保护、母亲偏爱被试具有正相关,与母亲惩罚、严厉具有负相关。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性别角色 家庭教养方式 独生子女 非独生子女
【分类号】:G78;B844.2
【正文快照】: 一、引言性别角色是指一个特定社会中被认为恰当的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模式[1]。1974年,贝姆划分了四种性别角色类型:双性化、女性化、男性化和未分化。男性化和女性化多指传统上用来描述男性、女性的特质,双性化则是兼具男性和女性特质的一种综合型的人格特征。贝姆、斯比尔斯(S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莉;国外父亲教养方式研究的现状和趋势[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2 王学;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04期
3 王耘,陶沙,李玲;家庭环境对母亲抚养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4期
4 卢勤,苏彦捷;性别角色与基本人格维度的相关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5 马锦华;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6 欧阳晓明;从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看性别角色意识的淡化[J];社会;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剑梅;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王伟;单亲家庭女大学生性别角色探讨——对两位单亲母亲家庭女大学生的个案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苏庆富,杨维琴;我国体育社会心理学学科研究及其发展态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李方强,郑寒芳;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廖小平;;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的现代转型和重构[J];东南学术;2005年06期
6 ;流行娱乐节目收视心理研究——以“超级女声”的实证分析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02期
7 杨雪燕;李树茁;;西方社会性别概念及其测量的回顾与评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8 陈长里;略谈走出决策思维的误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9 沈卫华;论祖孙关系在幼儿家庭教育中的作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10 詹启生,乐国安;百年来自我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未来发展趋势[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帆;;从“风险社会”理论进路看公众在决策中的作用[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海英;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董萍;大学生信用卡使用行为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4 孟庆军;网络学习代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萍;人与组织匹配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榕芳;4-5岁幼儿气质、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晓庆;刻板印象功效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张敏;儿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高丽娟;内隐性别刻板印象及其稳定性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殷明;社会发展影响中学生双性化性度取向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6 苏霞;人际情感与儿童社会判断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启山;印象整饰与内隐态度、组织行为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苏庆富;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董振华;儿童青少年行为归因与自发特质推理的发展及两者之间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丽娜;初中化学学习中学生自我评价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剑梅;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王登峰,崔红;编制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理论构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3 邹萍;女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4 李方强,郑寒芳;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魏国英,陈雪飞;家庭文化对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01期
6 杨玲,王雄雄;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05期
7 袁立新,卢声达;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6期
8 李少梅;幼儿教师性别特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9 刘玉梅;;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与人际交往[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蓉;;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12期
2 刘彩谊;张惠敏;方晓义;宁丽;侯舒艨;陶然;;男性网络成瘾患者人格特点及其与家庭因素的关系[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11年04期
3 张小菊;周绮云;茹秀华;;不同家庭结构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防御机制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7期
4 杨良群;;当代大学生恋爱动机特点及教育建议[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曾祥岚;崔淼;;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及其教育对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王忠清;解雅春;王志明;付智伟;陈素芬;张慧颖;;哈尔滨市3~5岁儿童忽视现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09期
7 王蓓;苗元江;蒋苏芹;;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及其相关研究[J];校园心理;2011年04期
8 杜亚松;;让孩子建立自信的招数[J];大众心理学;2007年12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韩斌;张文新;陈光辉;李春;;家庭教养方式在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儿童攻击行为关系中的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赵兴奎;;四-六年级儿童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徐铭;陈珍妹;林文光;;525名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4 罗鸣鸣;张野;;浅述无意识情绪调节的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5 张海音;郑恩同;;心理辅导对农民工唇腭裂儿童自信心的干预研究[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男孩重新认识了自己[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2 王保健;可致儿童睡眠障碍[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霞;江苏省中学生性别角色现状及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邹存政;感觉寻求及家庭教养方式与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单玲玲;创造力内隐观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王芳;家庭教养方式、性别角色意识与高中生异性交往行为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龚玲;未成年人犯罪与人格特质、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丽平;问题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其自尊、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仝义涛;劳教未成年人家庭教养方式与网瘾、心理健康相关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2年
8 孟超;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赵超;初中生心理安全感与家庭教养方式、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志平;初中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成因和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32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532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