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教育的内涵、意义与原则
本文关键词:跨文化教育的内涵、意义与原则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活动的越来越多,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异质、异域文化冲击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我国的跨文化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要坚持开放平等、尊重宽容的等基本原则,消解固步自封、妄自尊大、歧视偏狭等消极的跨文化态度。
【作者单位】: 齐齐哈尔医学院;
【关键词】: 跨文化教育 民族精神 外来文化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跨文化教育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国家,20世纪的199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概念,明确倡导各种文化互动的跨文化教育理念,从此,跨文化教育开始发展为多种文化的教学和学习的表现形式。一、跨文化教育的内涵“跨文化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孟凡臣;跨文化教育及其方法[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于海;价值观的多元化与道德教育的多层次——从中国改革和世界文化演变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03期
3 欧阳康;跨文化理解与交往[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6期
4 胡一;;全球化时代中的跨文化交际与文化自觉[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鲁卫群;跨文化教育引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林玉;;多元化时代高校德育环境优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3期
2 邓琪;许骏;;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教育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施敏锋;;文化多元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沧桑;2009年04期
4 闫爱敏;;跨文化背景下民族院校德育态度目标的建构[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徐惠红;戴敏芳;;试论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郭峰;;论大学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文化的转型[J];教师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7 沈屏;李晓波;刘晓光;周静;;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跨文化教育的意义、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2年10期
8 陈新叶;赵雪;;多元文化碰撞中的价值抉择与德育实践[J];中国德育;2012年22期
9 成华军;;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J];法制与社会;2013年07期
10 周媛;;旅游中的文化休克现象初探[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冉;文化自觉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蔡琼;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邓达;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D];西南大学;2008年
9 粟高燕;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变奏[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宋莉;跨文化交际法中国英语教学模式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晓艳;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欣;本科旅游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佩娟;独生子女价值观的家庭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杨彬;海归知识员工归国适应的跨文化培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军玲;初中历史跨文化教育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林凤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价值观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王常娟;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道德同一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8 杨晓琴;广西—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艳兵;基于恩格斯的妇女观探索青海土族妇女文化自觉[D];青海大学;2011年
10 张虹;基础教育中的民汉合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谢文辉,郝杰;软件业的软肋[J];中国电子商务;2001年12期
3 汤一介;文化的互动及其双向选择——以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为例[J];开放时代;2002年04期
4 孟凡臣;经济全球化与跨文化素质[J];科研管理;2004年01期
5 乐黛云;中西跨文化研究五十年[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9年04期
6 翁乃群;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研究及其思考[J];社会学研究;1999年06期
7 乐黛云;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多元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高永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文化自觉[J];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9 范征,张灵;试论基于动态平衡模型的跨文化培训[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年05期
10 赵景来;关于“普遍伦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敏;林俐达;;动漫创意的民族化特色化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黄少波;;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的中学生文化伦理教育[J];中国教师;2009年22期
3 鲁子问;国外跨文化教育实践案例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4 方仁叶;民族精神的拓展与传统文化的论争[J];浙江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5 王娟;;把弘扬民族舞蹈 培育民族精神融入舞蹈鉴赏课程[J];中国轻工教育;2007年03期
6 徐洪;;跨文化教育实践的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5期
7 王小兰;夏和生;;日本民族活力研究概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8 张式君,付香平,王员;论涉外企业员工英语培训中的跨文化教育[J];企业经济;2004年07期
9 杨婷;;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09期
10 郭书法;甄长慧;;试论跨文化环境中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震;;论民族精神的历史性与时代性[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2 刘曙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自觉[A];“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顾智明;;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开放性品质——兼论航天精神的重要特征[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4 孙利天;;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科学化和理性化[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杨学;;在教学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6 陈忠安;乔建军;邢跃红;朱向阳;顾敬东;谈永法;;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7 周俊;;由儒家“气节观”到民族精神现代化[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杨斌庆;;大力弘扬楚先人的民族精神[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9 王平;赵旭东;;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用实际行动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A];西南六省、区、市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协作片第十六次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汪洪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北京博物馆事业的繁荣与发展[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铁华;在未成年人中培育民族精神[N];广西日报;2005年
2 罗金平 喻敏熙;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N];河北日报;2005年
3 王荣;民族精神挑战WTO[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4 张果文;谈初中历史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塑造[N];南充日报;2005年
5 记者 王海辉 通讯员 多吉;“传承民族精神 立志振兴中华”清明祭扫活动[N];林芝报;2007年
6 ;组织开展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N];人民日报;2006年
7 张晓明;让我们重温那些感动[N];人民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立佳;要用民族精神实现产业化[N];中国汽车报;2002年
9 哲学所 徐崇温;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与民族精神的弘扬[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赵春江 周芳;民族精神的非常熔铸[N];吉林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闵长虹;凝聚、变迁、提升:中华民族精神论纲[D];复旦大学;2011年
2 鲁卫群;跨文化教育引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瑞芳;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4 胡孝红;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7 任大庆;生命的表白[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8 钱雯;人学重建与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印东;武术释义[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10 尹世尤;廉洁文化视域下中华民族时代精神培育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泗林;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精神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朱冰;民族精神及其培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鲍振艳;弘扬武术文化 培育民族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曹开华;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民族精神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勇;中华民族精神与儒学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6 田海花;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余海岗;清季尚武思潮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孙凤才;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苏建申;中学德育应加强民族精神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35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535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