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返身到反身:穿越大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深层理据
本文关键词:从返身到反身:穿越大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深层理据
【摘要】:当下高等教育的困境并不在于知识广博的欠缺,而在于如何让外缘性知识经由返身和反身的双重建构后,内化为具有认知意义的主体性的知识,并让此知识在返归于生活世界中获得创生。知识从返身到反身的四重建构路径为视界融合之重构、形上抽象之重构、知识反身批判之重构、主体反身改造之重构。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人文学学院;广州大学人文学学院俗文化研究中心;广州大学;
【关键词】: 大类教育 通识教育 主体性知识 返身 反身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中国的大学教育在强调通识教育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整合后又走向了大类教育,即不再以某个具体专业为单位独立招生与教学,而是将若干相近专业并合,统一招生并在第一学年进行统一教学。这种教学形式跨越了知识结构的通识性,而且在专业的分野上进行了突围。表面上二者不同,但其实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红霞;曲铭峰;;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及启示——基于全国72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04期
2 付景川;姚岚;;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及改进策略[J];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孙慧;;安贝托·艾柯的小说叙事策略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3 刘红军;沈玮玮;;中西视野下的荀子“礼法”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4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江泓;;电视新闻短评初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单斌;“起源”的迷思——德里达《〈几何学起源〉导论》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肖德生;;胡塞尔对主客观时间关系的确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郝志运;钟佳桂;莫云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权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龙永干;;蜕变的努力与“革命”的焦虑——鲁迅“左联”生存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建;;后现代消费社会身体的走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8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宗建;二象对偶时间视角下权衡定律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金生伟;竞技篮球运动表演艺术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会春;;中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现状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04期
2 杨鲜兰;论大学精神的培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3 张红霞;曲铭峰;;研究型大学与普通高校本科教学的差异及启示——基于全国72所高校的问卷调查[J];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壮海;通识教育视野中的学校德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Z1期
2 张寿松,徐辉;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1期
3 克农;;全方位训练的通识教育[J];世界教育信息;1995年07期
4 熊庚年;;杜威论通识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07年02期
5 庞海芍;“人文的科学,科学的人文”通识教育主题研讨会在港举行[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4期
6 郭三娟;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10期
7 李化树;素质教育及其他[J];攀枝花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8 ;2006年总目录(总第19-24期)[J];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06期
9 孟昭杰;论全面发展教育观之实践意义[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王玮;;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浅析[J];教学研究;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Ki-Su Lee;;教育改革和通识教育:超越全球化,走向创新和交流(英文)[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2 胡邓;张晓京;文书锋;;开设心理健康通识课,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3 陈淑绢;;大学生情绪反应与生活事件因应策略之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李群;岳晓东;;合肥、北京、香港三地大学新生的生活与心理发展状况调查及启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梧 整理;中国通识教育的务实之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2 记者 丰捷;通识教育,教师“通”学生才能“通”[N];光明日报;2009年
3 陈洁;莫让通识教育缺席(中)[N];大众科技报;2008年
4 陈洁;莫让通识教育缺席(上)[N];大众科技报;2008年
5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德胜;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N];光明日报;2008年
6 恕堂;通识教育,如何突破资源瓶颈[N];光明日报;2007年
7 杨波;用通识教育弥补残缺的人文精神[N];解放日报;2007年
8 雷天邋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 甘阳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孙向晨;素以为绚兮[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肖向民;美育与通识教育[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王达三;何不在通识课程中延续经史传统[N];中国教育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沈文钦;近代英国博雅教育及其古典渊源[D];北京大学;2008年
3 庄绍文;义务工作的教育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妍;西方自由教育的流变与分化[D];西南大学;2009年
5 王建平;中国现代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黄笑冰;从新手教师到课程领导[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魏兆锋;“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中国人”[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建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江海英;教师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媛媛;赫钦斯的教育思想和通识教育[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4 程洁如;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功能诠释[D];暨南大学;2010年
5 庞海龙;基于影响论教育观的《现代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俊娜;我国科学教育中科学史教学的相关思考[D];河南大学;2007年
7 周慧芳;中美科学教师职前教育的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周应中;怀特海自由教育思想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金鸿;从中学到大学知识学习体系的断裂与衔接[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王文;怀特海教育思想述评[D];汕头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37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537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