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的社会支持: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发布时间:2017-07-13 19:07
本文关键词:高职生的社会支持: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的关系与相互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支持 高职生 获得支持 提供支持 社会支持的平衡
【摘要】:高职生已成为社会学和心理学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而其社会支持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高职生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的关系与相互作用。本文包括问卷调查研究和访谈研究两部分。 首先以南京地区的高职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会支持互惠平衡问卷》、《领悟获得支持量表》、《领悟提供支持量表》以及测量“获得支持的恩惠感和欠负感”和“提供支持的代价损耗”的情境叙事文本作为研究工具,对整群抽取的316名高职生进行施测,回收有效问卷280份。 然后采用访谈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以阐明高职生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的关系与相互作用的特点。访谈研究通过方便取样和目的取样选取了13名高职生,每个受访者访谈1次,每次约2小时。经受访者的同意对访谈过程进行了录音,访谈结束后将录音转录为文本。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意义化、登录、编码、归类、分析和成文等过程,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高职生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之间的平衡性表现为内容上的失衡和形式上的平衡。 (2)高职生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的平衡在家庭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三种社会关系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别为“无需回报”式的、“投桃报李”式的和“知恩图报”式的平衡,社会关系是二者平衡的相关影响因素。 (3)高职生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的平衡在工具支持和情感(陪伴)支持两种支持类型上表现出不同特点,分别为“直接”的平衡和“间接”的平衡,支持类型是二者平衡的相关影响因素。 (4)恩惠感和欠负感能有效地影响获得支持对于提供支持的作用。处于积极的恩惠感状态下的高职生有原则地提供支持,而处于消极的欠负感状态下的高职生无原则地提供支持。 (5)影响高职生提供支持作用于获得支持的主要因素,在强制型、自愿型、祈祷型和自足型中分别为代价损耗及社会道德、双方对提供支持重要性的衡量差异、对助人助己的信念和自我价值。
【关键词】:社会支持 高职生 获得支持 提供支持 社会支持的平衡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前言9-13
- 1.1 选题背景9
- 1.2 选题意义9-10
- 1.3 研究目的10
- 1.4 研究方法10-11
- 1.4.1 问卷调查法10-11
- 1.4.2 访谈法11
- 1.5 研究结论11
- 1.6 研究的意义与不足11-13
- 1.6.1 研究意义11-12
- 1.6.2 研究不足12-13
- 2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3-24
- 2.1 社会支持: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13-14
- 2.2 关于高职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14-15
- 2.3 有研究的不足15-18
- 2.3.1 未揭示高职生社会支持的典型特点和特殊机制15
- 2.3.2 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偏少15-16
- 2.3.3 未区分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16-18
- 2.3.4 研究方法使结果的解释力受限18
- 2.4 问题提出18-24
- 2.4.1 高职生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关系的平衡性18-20
- 2.4.2 社会关系对平衡性的影响20-21
- 2.4.3 支持类型对平衡性的影响21
- 2.4.4 获得支持对提供支持的作用21-23
- 2.4.5 提供支持对获得支持的作用23-24
- 3 问卷调查研究:高职生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的关系与相互作用24-35
- 3.1 研究目的24
- 3.2 研究方法24-27
- 3.2.1 被试取样24-25
- 3.2.2 研究工具25-27
- 3.2.3 数据收集与统计处理27
- 3.3 对测量结果的统计与分析27-30
- 3.3.1 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关系的平衡性27-28
- 3.3.2 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的平衡性在三种社会关系中的差异28
- 3.3.3 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的平衡性在三种支持类型上的差异28-29
- 3.3.4 获得支持对提供支持的作用在恩惠感和欠负感上的差异29
- 3.3.5 提供支持对获得支持的作用在高代价损耗和低代价损耗上的差异29-30
- 3.4 讨论30-34
- 3.4.1 高职生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之间的失衡关系30-31
- 3.4.2 不同社会关系对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之间平衡性的影响31-32
- 3.4.3 不同支持类型对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之间平衡性的影响32
- 3.4.4 恩惠感和欠负感对获得支持作用于提供支持的影响32-33
- 3.4.5 代价损耗的高低对提供支持作用于获得支持的影响33-34
- 3.5 结论34-35
- 4 访谈研究:高职生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的关系与相互作用的特点35-54
- 4.1 研究目的35
- 4.2 研究问题35-36
- 4.3 研究方法36-39
- 4.3.1 抽样方法与访谈对象36-37
- 4.3.2 进入现场收集资料37-38
- 4.3.3 整理与分析资料及成文方式38-39
- 4.4 结果与讨论39-51
- 4.4.1 高职生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之间平衡性的特点39-43
- 4.4.2 在不同社会关系中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之间的平衡性特点43-46
- 4.4.3 在不同支持类型上获得支持与提供支持之间的平衡性特点46-47
- 4.4.4 影响获得支持作用于提供支持的因素—恩惠感与欠负感47-49
- 4.4.5 影响提供支持作用于获得支持的因素49-51
- 4.5 对研究结果的检验51-54
- 4.5.1 访谈研究的效度问题51-52
- 4.5.2 伦理道德问题52-54
- 5 研究结论54-55
- 6 研究意义与不足55-56
- 6.1 研究意义55
- 6.2 研究不足55-56
- 参考文献56-60
- 附录60-67
- 附录一 《社会支持互惠平衡问卷》60-62
- 附录二 实验材料一62
- 附录三 实验材料二62-63
- 附录四 《领悟获得支持量表》63
- 附录五 《领悟提供支持量表》63-64
- 附录六 访谈提纲64-65
- 附录七 受访者信息表65-66
- 附录八 知情同意书66-67
- 致谢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宋文琼;张守臣;李春华;;现代心理学关于社会支持研究的进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陈玉梅;高和平;;高职生社会支持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3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4 张雯;谢威士;;提供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社会心理科学;2007年Z1期
5 张敏杰;闫挺;李佑发;黄欣加;;提供与接受:社会支持对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贡献[J];体育科学;2006年02期
6 陈欣银,Kenneth H.Rubin,李丹,李正云,李伯黍;中国和西方儿童的社会行为及其社会接受性研究[J];心理科学;1992年02期
7 宫宇轩;社会支持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4年02期
,本文编号:5380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53804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