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学科话语——基于《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教育技术的学科话语——基于《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教育技术 话语体系 关键词 引文 词频
【摘要】:每一个学科或者知识领域,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都有其对应的话语体系。作为学科或者专业领域的手册,通常都反应了该学科或者领域的定位、知识体的构成以及最新的研究取向,对于它们的分析可以了解相应的话语体系。通过对《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的索引结构、词频、关键词和引文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教育技术的话语特点,包括学科行话、概念术语、学科趋势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分析的结果表明:教育技术的关注重心是学习和教学,媒体和技术词汇在话语系统占的比重很小;学科的范式并不统一,研究主题比较分散;虽然具有交叉学科的特征,但是主要的输入学科是心理学和教育学下属其它相关学科。对于学科话语的分析有助于把握学科的发展脉络,合理设定学科的体系,规划学科的未来发展。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关键词】: 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教育技术 话语体系 关键词 引文 词频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一、引言英语“handbook”一词来源于德文“hand buch”,其原意是集中某一中心论题或专业领域有关资料的工具书,可以方便地拿在手里随时使用。现在以“手册”命名的书,既有资料汇编、标准文献,又有各种“指南”“大全”“FAQ”等等,类型和内容千差万别。其中,有一种专业学科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际平;;《教育通信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介评[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2 马太·多冈;新的社会科学:学科壁垒上的裂缝[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8年03期
3 鲁兴启;贝塔朗菲的跨学科思想初探[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灿美;;诗人的“罪”与“罚”——柏拉图与孔子、墨子的诗论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3期
2 王宏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21世纪我国俄罗斯文学工作者的任务的思考[J];俄罗斯文艺;2002年05期
3 方泽强;;学科标准与高等教育研究——传统学科标准的反思与新标准的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12年05期
4 杨传鸣;胡家英;李舰君;;从中西话语文化规则透析汉英衔接手段差异——汉英语篇中省略的对比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5 周晓风;;曹顺庆比较诗学思想发展略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6 蒋园园;;高等教育管理学术话语构建研究——来自新公共管理视域的探讨[J];江苏高教;2012年05期
7 范方俊;;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危机及诗学话语转型[J];江淮论坛;2013年02期
8 杨再喜;;探析当代语境中高校文学理论课程群的建设[J];学理论;2013年20期
9 龙云;;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比较文学的“再生”与发展[J];理论月刊;2013年09期
10 张子通;;文化觉醒视角下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重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岱;;中印味论诗学异同考——对东方比较诗学核心理论的探讨[A];东方丛刊(2000第4辑 总第三十四辑)[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皇甫晓涛;文化复兴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的再阐释与现代文化的重构[D];四川大学;2003年
2 钟华;思与诗的对话[D];四川大学;2004年
3 陈向东;网络环境下的跨学科知识共享[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程丽霞;中国企业集团成长的系统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5 翟亚军;大学学科建设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熊辉;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7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艳凤;海德格尔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伟;北京故宫的建筑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任孝霞;比较文学辨“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杨晓林;从“夷”到“他者”——中国文学中“异”的形象学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李剑;在时间中自由地审美[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段丹;基于矩阵结构的大学学科组织结构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8 谢沛铭;论合并高校的学科融合[D];中南大学;2003年
9 甘再清;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野下的网络交往自由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10 魏全凤;[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丹丹;;教育技术学科定位的思考——技术应用与研究为主的学科[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燕昌;教育传播学[J];中国远程教育;1993年10期
2 何景全;教育传播问题初探[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2年03期
3 马蕾,付强;民族民间舞蹈论析[J];琼州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青于蓝~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简介[J];中学生英语(高中版);2009年Z5期
5 王多明;教育传播与广告传播[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6 陈文庆;;视觉文化下的教育价值观念[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导刊);2007年04期
7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8 吕永峰;;远程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互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年05期
9 ;上海外国语学院新设教育传播与技术专业[J];外语电化教学;1986年04期
10 项国雄;“信息高速公路”及其对教育传播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纲;;传播学者的缺席:中国大陆健康传播研究十二年——一种历史视角[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赵建共;;论21世纪健康战略与预防保健模式[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程东元;刘雍潜;;AECT新定义的特色与启示[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4 张桂明;李悦科;高云峰;;具有不同耦合常数的两原子—双模光场拉曼相互作用模型的腔场谱[A];第十一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王晋燕;;迎接二十一世纪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探索——从军博的陈列调整谈陈列展览要突出自身特色[A];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6 朱建平;;谈谈健康博览杂志开展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体会[A];浙江省性病艾滋病防治学术年会暨2007年当代浙学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钱贵晴;;科技教育专业新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8 ;我会与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签署合作备忘录[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85—95期(2005年)[C];2005年
9 谭秀华;;英国初中地理教材中教学图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毕景刚;韩颖;;班级Blog在亲师沟通中的应用研究[A];Proceedings of 2011 National Teaching Seminar on Cryptography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NTS-CIS 2011) Vol.1[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汪克霞 通讯员 刘红亮;我州远程教育传播十七大精神[N];克孜勒苏报;2007年
2 记者 沈洛羊;本报获中国家庭教育传播激励计划优秀传媒奖[N];汕尾日报;2010年
3 实习记者 吕会生;注重教育传播工作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4 本报综合;把科技教育传播普及工作落实到基层[N];福建科技报;2007年
5 赫澄;Vista大举营销 用户褒贬不一[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李民 实习生 唐元元 通讯员 王文江;重点做好四类人群科普工作[N];阿克苏日报;2007年
7 吴宏林;我区沈利萍获全国道德模范奖[N];华兴时报;2007年
8 欣闻;江苏省新闻出版局以实措扶持民营书业[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潘瑛;纪珍:挽救迷惘灵魂[N];人民法院报;2006年
10 ;中国ICT市场凸显3万亿商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陈明欣;中国成人教育传播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沈岚霞;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应华;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2年
4 张立新;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D];河北大学;2002年
5 杜光胜;民国时期江苏省电化教育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希;试论汉语文化教育传播的方式方法[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晓龙;南宋理学传播活动研究——以教育传播为中心[D];河北大学;2003年
3 徐绍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4 李峗;视觉文化对教育传播若干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玮;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合作型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朱桂兰;当今中学武术教育传播要素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马晓玲;QQ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及其传播特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吴幼叶;戊戌变法时期温州的《利济学堂报》[D];西北大学;2008年
9 段雪茹;教育传播视野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淑X;基于整合传播理论的教学设计及其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66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56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