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05:20

  本文关键词: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表现 原因 策略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低的个人成就感。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职业本身、学校、教师个人和学生四个方面。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弱化职业期待,改善教师待遇;优化学校管理,增强个人归属感;建立高校教师支持系统,提高个人成就感;增强职业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作者单位】: 平顶山学院师范教育学院;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表现 原因 策略
【基金】: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重点课题(2011-JKGHAB-0112) 平顶山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资助课题(2008031)
【分类号】:G443
【正文快照】: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和主要表现1.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职业倦怠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Herbert Freudenburger提出来的,他用“burnout”一词来描述那些助人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发生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于小艳;;论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李淑环;王艳;刘凤阁;宋慧军;;影响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秦佳林;高校教师的负向发展与教师管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4 杜一菲;张彦;;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归因及干预[J];石油教育;2006年06期

5 文跃然,欧阳杰;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及其收入分配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S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回澜;;发展青岛高等教育的对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关进国;;从社会文化视角审视高校艺术教育[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赵智博;杜桂萍;;基于战略管理要求的现代大学理念构建[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张宝生;;全面发展:艺术教育的核心诉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6期

5 马光选;代金存;;经济行为方式泛化与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失范——以陕西省Z县为个案[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李福华;尹增刚;;论大学治理的理论基础——国际视野中的多学科观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9期

7 陈伟;;论王承绪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9期

8 冯向东;;高等教育研究中的“范式”与“视角”辨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9 林杰;制度分析与高等教育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王志刚,王昌民;大学精神是高校办学特色的灵魂——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二[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婷;;寻找高校的科学定位 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对北京市属高校引进人才工作状况的实证研究[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琚爱云;;“工学结合”全力打造汽车行业就业新局面[A];第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贺胜军;;高职院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初探[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许铁;;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徐文;胡伟;;高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必要性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小红;;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方法与高等教育科学建设[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7 吴玫;;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中的一些认识问题[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8 王学海;;学术权力概念及学术权力主体[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9 方耀楣;王兵团;;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若干悖论问题[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段雅茹;;内蒙古高校高级知识分子体质下降的原因与相关因素的研究[A];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朱雪文;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华峰;基于系统科学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韩晓东;对我国高师体育院系综合竞争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7 宋永刚;自我发展:高校学术人员管理的新视野[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韩映雄;高等教育质量精细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立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发展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丽敏;生态位视域下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定位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小红;高等职业院校兼职教师薪酬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薛梅青;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侯晓波;一所外资学校的校内管理制度的运作与启迪[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素妹;我国大学人文精神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途径[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范晓滢;江西高校大学精神的培育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刘加勇;NJCC学院中层管理人员激励体系设计[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张庆;近三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启兵;我国公立大学治理权力博弈[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10 赵猛;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自主权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沈阳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牧;我国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整合[J];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03期

2 任学印;教师职业专业化与教师职业声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09期

3 邵来成,高峰勤;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蔡慧君,雷玉英;论教师职业倦怠[J];教育探索;2004年01期

5 李淑环,张红杰,刘凤阁;保定市4所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8期

6 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1期

7 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8 龙宗智;;行政规制缓和与高校权力行使[J];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Z3期

9 高等学校收入分配情况调查组;高等学校收入分配情况调查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S1期

10 李超平,时勘,罗正学,李莉,杨悦;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蓉蓉,钱明霞;调适心理压力 培育健康心理——浅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释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年02期

2 李庆祝;当代大学生恋爱心态及其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3 游敏,徐丽;大学生心理障碍浅析[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3期

4 魏亚琴;从控制、惩罚到激励、引导——谈课堂管理理念的更新[J];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5 罗艳珠;张益萍;熊英;;贫困大学生中的心理贫困问题[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李锋;大学新生心理迷失浅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承友明;;论实用主义思潮在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表现和产生原因[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8 李斌;简述韩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J];江汉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9 鲁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文教资料;2005年22期

10 江立成;陶玉芳;唐轶;;农村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宝霞;;农村义务教育应对税费改革的策略[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卢强;张屹;;基于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策略探究[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沈才元;;“润物细无声”——浅谈自然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4 周跃良;应根球;曾苗苗;;基于学习设计的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曾美玲;;扬长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选择——从教育的角度谈构建和谐社会[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6 刘光余;;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及其应对策略[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二)[C];2009年

8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李莉;陈秀峰;余童心;;基于混合学习理念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式与策略[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王小静;武法提;;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A];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 杨景芝;儿童绘画与创造思维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杜焕玉;让手指与情感对接[N];音乐周报;2002年

3 ;新音乐课程漫谈(五)[N];音乐周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如密;教学美的价值及其创造[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建琼;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卢艳红;论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圣秋;和谐教学过程之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7年

2 于清清;论学校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原因及应对策略[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孔晓东;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的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雪丽;贵阳市教育督导现状及其发展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丽杰;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雪丽;陕西理工学院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周先利;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梅;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郝丽;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款;论教师领导力的提升[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976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5976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c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