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周团体辅导对儿童建立性别平等概念的效果
本文关键词:8周团体辅导对儿童建立性别平等概念的效果
【摘要】:目的:探索基于双性化理论的团体辅导对儿童建立性别平等概念的干预效果,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概念。方法:选取四川成都地区某小学三年级2个班,1个班为性别平等教育组(n=45),另一个班为常规教育组(n=39),对性别平等教育组实施提高性别平等概念为目标的团体辅导(共8周,每周1次,每次活动1.5 h),常规教育组处于常态。采用儿童性别平等概念测验(CGECT)对两组进行测量。结果:干预前,两组CGECT的6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性别平等教育组的"认识性别角色发展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了解自我身心状况"和"适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不受性别的限制"3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常规教育组[(9.3±1.5)vs.(7.8±2.3),(8.2±2.5)vs.(6.5±2.9),(8.7±1.8)vs.(7.4±2.2);均P0.01]。除"了解家庭的特质与每个人的义务与责任"维度得分外,性别平等教育组CGECT的其他5个维度后测得分均高于前测得分[如"认识性别角色发展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得分(9.3±1.5)vs.(6.9±2.4),均P0.01或0.05]。结论:基于双性化理论的团体辅导对提高适龄儿童的性别平等概念有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学系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 团体辅导 双性化 性别平等概念 干预研究
【基金】: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1000302120101021)
【分类号】:B844.1
【正文快照】: 性别刻板印象尤其是性别不平等意识在小学阶段最为明显[1],对儿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为他人选择玩具[2]、欺负问题[3]、对职业的认识[4]等。战欣在总结前人儿童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时,发现7岁以前的儿童对性别的成见是僵化的,而在8~9岁时,儿童对性别的认知开始变的灵活[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笑松;王晓宁;张婵;;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郭晗薇;;大学生性别及性别角色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7期
3 张萍;毕重增;;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3期
4 唐文文;盖笑松;赵莹;;儿童青少年的性别平等意识现状调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熊倩;陈旭;;初中生性别角色类型与依恋风格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王恩国;郭明印;;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研究;2008年02期
7 武萌;陈洪岩;郑希付;;小学生对于欺负/被欺负问题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研究;2010年04期
8 钱玉燕;儿童性别角色差异及其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9 王鹏鹏;冷泽兵;;试论儿童性别角色的双性化教育[J];文教资料;2011年31期
10 苏彦捷;杜丹;;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其愿望理解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爱民;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2 贾蕾;李幼穗;;儿童社会观点采择与分享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4期
3 徐远超;姜巧玲;董彦皓;贺革;;连续四届(2007-2010)男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差异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4 刘玮;;男性教师入职学前教育琐谈[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6期
5 刘桂宏;;提高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策略初探[J];特立学刊;2012年02期
6 王萍秀;刘志献;;试论体育对女性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王文;盖笑松;胡晓红;;弱势男生:性别平等教育中被忽视的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曹海峰;;论双性化理论对我国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9 潘俊松;温静芳;唐日新;;性别角色类型与个人评价的关系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王丽萍;;简论学校欺负/受欺负对中小学生的影响[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艳平;李强;刘淑慧;;体育合作学习对增进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丽莹;小学儿童合作观念与行为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彬;儿童智力观的发展及其对他人和自我智力的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5 武建芬;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唐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7 章羽;非理性在个体道德养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8 刘国艳;中国12~36月龄幼儿情绪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刘少英;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何爱霞;专业社会化图景[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书娟;幼儿园教材中的女性角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刘桂宏;促进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敖妮娜;幼儿园班级活动区幼儿同伴互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蒋美娥;社会距离对创造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铮;孤残儿童同伴交往与冲突解决策略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美宇;初中生人际交往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沈R,
本文编号:10085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008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