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
本文关键词: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
【摘要】:目的:探讨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方法:选取7~16岁流动儿童449人(男生221名,女生228名;公立学校269人,打工子弟学校180人),采用学生学校适应量表(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评价、学习适应和学校环境5个维度)和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包括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超越6个维度)测评学校适应与积极心理品质。结果:女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量表5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男流动儿童,如师生关系维度[(3.6±0.8)vs.(3.3±0.7),P0.001];女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中5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男生,如仁爱维度[(4.0±0.6)vs.(3.3±0.6),P0.001];公立学校的流动儿童学生学校适应量表中4个维度得分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如同伴关系[(3.8±0.8)vs.(3.5±0.7),P0.001];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中5个维度的得分高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流动儿童,如超越维度[(3.6±0.5)vs.(3.4±0.4),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得分与积极心理品质得分正向关联(β=0.17~0.43,P0.05),积极心理品质对学校适应各维度分数的变异率的解释范围为17%~26%。结论: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高的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状况较好。
【作者单位】: 中华女子学院心理系;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积极心理 学校适应 现况调查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0YJCZH170“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现状、成因及培养” 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2CSH014“流动儿童对立违抗行为及其对城市适应与融入的影响”
【分类号】:B844.1
【正文快照】: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全国流动儿童有3600万[1]。许多流动儿童面临着教育不公平、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社会融入困难等诸多问题。学校是流动儿童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适应是评价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学校适应具体包括学业适应、人际适应、行为适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文峰;包文婷;;人格与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2期
2 孙晓莉;;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12期
3 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3年02期
4 李林英;赵敬;刘玉利;;大学新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年05期
5 官群;孟万金;John Keller;;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4期
6 李晓巍;邹泓;王莉;;北京市公立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比较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9期
7 许传新;;学校适应情况: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雷山;初中生班级集体效能的结构、影响因素及其与学校适应发展趋势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李芷若;;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谭千保;于慧;;城市流动儿童的被忽视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7期
3 王慧娟;;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4 吴新慧;;流动儿童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探源——基于杭州等地的调查[J];城市问题;2011年12期
5 谭千保;;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
6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创新的抓手[J];中国德育;2010年10期
7 寇_g;傅鑫媛;黄殷;黄玉;王锦;张兰鸽;张庆鹏;冯姬;;北京市三类儿童青少年对行贿的认知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8 雷鹏;瞿斌;陈旭;彭丽娟;邹荣;;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学校态度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3期
9 盖笑松;兰公瑞;;大学生积极发展问卷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6期
10 张秋钤;郑朱明;;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才智;2014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石燕;周建芳;;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人际关系现状研究[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2 张小菊;赵敬;;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适应性的关系,积极心理品质的中介效应[A];教育科学的探索——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研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2 周潇;劳动力更替的低成本组织模式与阶级再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3 张婵;青少年积极品质的成分、测量及其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蔚志新;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流动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钱净净;拥挤效应、劳动力流动与城市规模体系演进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洪菊;秦皇岛市流动儿童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发展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贺燕;来沪青少年自我意识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赵兴红;福州市初中阶段流动儿童自尊、应对方式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卫利;家庭教养与一年级儿童学校适应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华英;流动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1年
6 王t,
本文编号:1008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008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