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科技相互作用新模式探讨
本文关键词:教育与科技相互作用新模式探讨
【摘要】:从当前的新形势出发,对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进行梳理,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动力、科技进步为教育带来了深刻变革,二者不可分割、相辅相成。同时通过分析发现二者具有交替发展、交互联系紧密、融合逐步深入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与科技相互作用的新模式,即:科技通过社会影响教育,教育通过内容促进科技发展,科技通过内容、形式和手段影响教育,科技通过实验和研发促进教育开发。
【作者单位】: 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
【关键词】: 教育 科技 人力资源开发
【分类号】:G40-05
【正文快照】: 当今世界主要竞争之一是科技竞争,而科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国家的进步既离不开教育,也离不开科学技术。一方面,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着最根本的人才动力保障;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构成了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与发展,并在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孙克辉,曾旭日,盛利元,李长庚,刘雄飞;理科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01期
2 陈坚林;;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下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有机整合——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概念的生态学考察[J];外语电化教学;2006年06期
3 张纪霞;;基于社会工作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1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晋刚;;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秦冬梅;;印度英语特点解析及其对EFL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陶t@;;创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4 黄路阳;郇红;;论高等学校章程的性质[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刘祖良;赵强;;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历史发展与现代功用——中国站在了奔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起点上[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张志杰;杨维秀;;机考形势下大学英语听力培养策略研究——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视角[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李诗明;;关于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的几点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2期
8 龚放;;试论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2期
9 施晓光;;印度高等教育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10 钟秉林;赵应生;洪煜;;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目标、特征、内容及推进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利;牛斌;;基于“电子设计自动化”课程改革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刘立国;;中法高等教育教学的比较与思考[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马立武;;近年西方中世纪大学研究概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李英英;张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德国双元制[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晏成步;;“达特茅斯学院案”与“灯塔的故事”——新制度经济学的解释[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如意;临时教育会议与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D];河北大学;2009年
2 贾科;20世纪英美文官培训发展与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周颖;网络英语学习生态系统中的教师作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安琦;教师自主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洁;大学捐赠基金运作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宋兰旗;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春香;基于多媒体光盘自主学习与面授结合的开放英语教学模式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嫣嫣;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现状与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巴永贵;中西方大学校训伦理思想比较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历宁宁;引入CI理念促进高校形象建设[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5 祁淑红;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6 李俊玲;高教园区模式下的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菲;芝加哥大学哈珀校长的大学理念与治校实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郑薇;耶鲁大学雷文校长的大学理念与治校方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郝丽君;美国“常春藤盟校”本科生录取影响因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晓攀;高中化学(人教版)实验整合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谢其梅;;大学生创新能力教育中的障碍突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王义遒;新世纪高等理科教育若干新问题及其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1年01期
3 赵芳;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江苏高教;2004年06期
4 涂思龙;高校教育改革与创新性人才培养之管见[J];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S2期
5 陈坚林;从辅助走向主导——计算机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J];外语电化教学;2005年04期
6 陈坚林;关于“中心”的辨析——兼谈“基于计算机和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中心论”[J];外语电化教学;2005年05期
7 肖来荣,茶世俊;理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1年02期
8 吴启迪;;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外语;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金梅;车莉昵;;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2000年12期
2 仲大军;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制度创新[J];中国培训;2000年07期
3 王东升,李娅娜;人力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陈银芸,江美塘;普通高校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前景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0年06期
5 陈敏生;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年12期
6 张德,王雪莉;知识经济下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7 洪英芳;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均GNP的提高[J];人口学刊;2000年06期
8 张向前;迎接挑战的人力资源开发[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9 肖鸣政,温云云;素质教育人力资源开发观——兼谈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传统人力资源开发[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10 韩刘;论企业振兴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J];教育与现代化;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存金;;论区域发展中的虚拟人力资源开发[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桂兰;;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与解决方案[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杨曙;史再达;;浅议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印德强;;区域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郭堂亮;;布依族人力资源开发探析[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6 张呈琮;张健;;基于就业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邹长新;李力;张芝华;段元柱;;人力资源开发创新实践[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孙金龙;;人力资源开发当以青年为重点(代序)[A];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1)[C];2001年
9 冯守权;;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律与趋势[A];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1)[C];2001年
10 汪慧;汪茵;;知识经济与青年人力资源开发[A];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1)[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作广(作者系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重视人力资源开发[N];广西日报;2005年
2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易雯f 李明德;可持续发展视野中的人力资源开发[N];中国人口报;2008年
3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后勤事务管理中心 张秋林;煤炭企业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作用[N];山西科技报;2009年
4 宋鸿勤;重视加快妇女人力资源开发[N];六盘水日报;2009年
5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 钱福永;我省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N];黑龙江日报;2010年
6 记者 周建越;探讨人力资源开发[N];苏州日报;2005年
7 薛惠娟 田旭;农村妇女人力资源开发须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N];河北日报;2006年
8 记者 左志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荣膺年度最具影响力媒体[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9 窦现金;韩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启示[N];学习时报;2007年
10 首席记者 左丹;努力提升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整体水平[N];盘锦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忠明;跨溪建屋:学科互涉视阈下人力资源开发学科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洛;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3 张志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程馨;中国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5 窦鹏辉;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贺喜灿;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徐炳云;韩国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房国忠;东北老工业基地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周涛;人力资源开发专业人员持续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秦燕;异质性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剑;青海省林业系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李雪茹;论基础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余洋;基于“公共利益人”假设的我国科级行政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高伟;陕西省林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5 汪国连;我国国有林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陈传利;核心竞争力视角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广西工学院;2011年
7 姚娟;新疆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8 陈勇阳;双马集团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误区及建设性对策[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9 李芬芬;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及教育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10 陈雪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47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047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