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性人格倾向大学生的自主神经活动特点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04:41
本文关键词:边缘性人格倾向大学生的自主神经活动特点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边缘性人格 自主神经活动 迷走张力 生理反应性
【摘要】: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以情绪不稳定、冲动性、自我同一性紊乱和人际失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持久而普遍的障碍,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心理障碍。是临床上十分常见,而且治疗难度非常大的一类疾病。BPD不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正常发展,而且也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和经济负担。生活压力的加大使得大学生群体处于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高风险状态,在多种人格障碍问题中,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罹患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较高风险性。因此,考察BPD的影响因素以及探讨其病理机制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已有研究大多从个体心理、家庭、社会环境的角度考察影响BPD形成的心理社会因素,国内很少有研究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出发考察BPD的病因机制。因此,本研究从多迷走神经理论的视角出发,考察边缘性人格倾向大学生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特点,试图证明高边缘性人格特征的人具有较高的生理脆弱性。 本研究首先对《人格评定问卷-边缘性特征问卷》做了中文版修订,以此作为在大学生群体中筛选具有高低边缘性人格特征的被试的工具。选用即兴面试压力任务作为任务期诱发被试生理情绪反应的挑战任务。 本研究采用《人格评定问卷-边缘性特征问卷》工具根据一定的筛选标准在大学生群体中选取具有高低边缘性人格特征的被试共66人参加了生理实验的研究。考察不同水平边缘性人格特征得分的个体在情绪诱发的基线期、任务期以及恢复期的生理反应特点和自主活动模式,其中以呼吸性窦性心率不齐作为副交感神经活动的指标,以皮肤电反应作为交感神经活动的指标。 研究发现,基线期和恢复期,高边缘性人格特征个体的RSA水平显著低于低边缘性人格特征个体的RSA水平,压力任务期,高边缘性人格特征个体的皮肤电水平显著高于低边缘性人格特征个体的皮肤电水平。在整个实验阶段,任务期的RSA水平都低于基线期和恢复期,任务期的皮肤电水平和心率都高于基线期和恢复期。这说明高边缘性人格特征的个体具有较低的副交感活动和较高的交感活动模式,表明边缘性人格倾向的个体在生理调节能力方面的不足,具有生理脆弱性。再次验证了多迷走神经理论。
【关键词】:边缘性人格 自主神经活动 迷走张力 生理反应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0
- 第1章 文献综述10-26
- 1.1 边缘性人格障碍概述10-13
- 1.1.1 概念10-11
- 1.1.2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11-12
- 1.1.3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检测12-13
- 1.1.4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及其危害性13
- 1.2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主要理论模型13-16
- 1.2.1 生物社会(发展)模型13-14
- 1.2.2 神经行为模型14-15
- 1.2.3 “代际-脑-经验”模型15-16
- 1.3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因学16-18
- 1.3.1 心理社会风险因素16-17
- 1.3.2 脆弱的神经生物学机制17-18
- 1.4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与边缘性人格障碍18-26
- 1.4.1 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相关研究20-21
- 1.4.2 多迷走神经理论和边缘性人格障碍21-26
-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26-30
- 2.1 问题提出26-27
- 2.2 研究目的27
- 2.3 研究假设27-30
- 第3章 人格评定问卷-边缘性特征问卷(PAI-BOR)的修订30-34
- 3.1 PAI-BOR问卷简介30-31
- 3.2 研究方法31
- 3.2.1 被试31
- 3.2.2 问卷的翻译31
- 3.2.3 数据处理31
- 3.3 研究结果31-33
- 3.3.1 项目分析31
- 3.3.2 效度检验31-33
- 3.3.3 信度检验33
- 3.4 研究结论33-34
- 第4章 边缘性人格倾向大学生的自主神经活动特点34-48
- 4.1 研究方法34-38
- 4.1.1 被试34
- 4.1.2 材料和仪器34-35
- 4.1.3 实验程序35-36
- 4.1.4 实验室压力任务36
- 4.1.5 生理数据测量36-37
- 4.1.6 生理指标的离线分析37-38
- 4.2 研究结果38-44
- 4.2.1 描述统计初步分析38
- 4.2.2 副交感神经活动38-40
- 4.2.3 交感神经活动40-41
- 4.2.4 心率活动41-43
- 4.2.5 焦虑水平的主观评定43-44
- 4.3 讨论44-48
- 4.3.1 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44-45
- 4.3.2 交感神经系统活动45-46
- 4.3.3 心率活动特点46
- 4.3.4 自我报告的焦虑水平状况46-48
- 第5章 总讨论与结论48-54
- 5.1 问卷的修订48-49
- 5.2 研究中实验任务的有效性49
- 5.3 边缘性人格倾向个体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特点49-50
- 5.4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50
- 5.5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50-51
- 5.5.1 理论意义50-51
- 5.5.2 实践意义51
- 5.6 存在的局限和未来的研究方向51-54
- 5.6.1 存在的局限51-52
- 5.6.2 未来研究方向52-54
- 参考文献54-62
- 附录62-66
- 致谢66-68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董光恒;杨丽珠;;多层迷走神经理论及其临床价值[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3期
2 杨灿;施琪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亲附类型及其父母养育方式的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6年06期
3 凌辉;黄希庭;窦刚;陈有国;王晓刚;;中国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2008年02期
4 王振宏;郭德俊;游旭群;高培霞;;身体攻击行为学生自主神经活动的情绪唤醒特点[J];心理学报;2007年02期
5 秦荣彩;王振宏;吕薇;;情绪和社会行为的迷走神经活动基础[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6期
6 郑璞;刘聪慧;俞国良;;情绪诱发方法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01期
7 梁耀坚;钟杰;;用“代际-脑-经验模型”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病理机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3期
8 宋东峰;傅文青;孔明;孙晓宇;;大学生边缘型人格障碍患病率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3期
9 曹曦瑜;蚁金瑶;;环境与基因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4期
,本文编号:1065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065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