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模式的内涵解读及现代转向
本文关键词:学校德育模式的内涵解读及现代转向
【摘要】:学校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德育理念和德育理论指导下,学校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手段、德育途径等有机融合而成的比较稳固的德育实施程序及一整套策略系统,它具有优效性、操作性和发展性等鲜明特征。学校德育模式按照其功能、内容以及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种类。学校德育模式的现代转向突出表现为由强制灌输走向对话关怀,由单一孤立走向多元融合,由自然本位走向以人为本,由理想虚空走向理想现实结合,由封闭控制走向自主开放。
【作者单位】: 徐州工程学院;
【关键词】: 学校德育 德育模式 内涵解读 现代转向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基于AHP的师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预警模型研究”(编号:DEA130238)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自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德育模式已经成为学校德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德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德育模式的实践形态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道德及德育的强烈需要与呼唤;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德育模式上承抽象的德育理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毛齐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模式发展述要[J];中国德育;2008年10期
2 陈洛湘,陈树文,孔琳;经典德育模式特点的比较及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4期
3 范树成;当代德育模式分类研究与评价[J];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爱东;;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2 马俊霞;德育复杂性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韩传信;论人的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安仲森;;基于社会行动模式理论的高校德育实践改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王虹月;;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6 叶雷,陈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7 高峰;;高校大学生德育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石春梅;;家庭结构变迁下的课程德育建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9 陈华;;高校德育中的讨论法教学探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董彩荣;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家良;;参与体验促感悟 构建德育新模式[A];2011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邓万生;;立德践行,学会做人,育合格中职生——承国学精华,行“五讲、四美”,创“八无”班级,做“四有”中职生[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虹;彭娟;谢迪;韩棹渭;;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A];学成于思 行成于思——2005年度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7年
4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吴健;;创设发展小学生诚实守信品格的校园文化[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6 初明利;张坤;;恩德文化与大学生恩德观教育[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7 符景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实践研究[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吴艳东;思想政治教育导向论[D];武汉大学;2010年
5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蓝波涛;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亚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伟忠;高校腐败行为与廉政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崔雅男;和谐社会视域下的高校德育目标构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丹;新时期高校德育管理人本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毕薇;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睿婷;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吴寒;大学生道德缺失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杜全伟;孔孟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燕妮;“中学导师制”管理在普通高中的实践与反思[D];苏州大学;2010年
9 郁蓓蓓;德育生活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上的情境创设[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朱春阳;德育教育的社会化探讨[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2 戚万学;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艳;高校德育模式探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班华,薛晓阳;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3 孙林;杨军;丛新胜;;关于中西方高校德育模式的比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夏俊丽;胡晓莺;;从传统高校德育模式走向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模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景光仪;;浅析我国德育模式新特征[J];教育科学论坛;2006年12期
6 周斌;;浅论美国爱国主义德育模式及启示[J];消费导刊;2008年06期
7 张祖华;;对话共鸣德育模式的时代意蕴[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李军民;;高职院校建立行动德育模式的必要性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年12期
9 黄晓萍;;中小学德育模式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12年Z1期
10 杨志平;建构21世纪的高校德育模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旭昌;;拓展网络时代的德育模式[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2 姬振海;曹新;;家校良性互动抓德育模式初探[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3 周衍潮;黄菊花;;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德育模式[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4 刘锦华;孔水;;巧点心灵火花——“‘三二三’德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调研报告[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5 陆继兴;刘德凤;;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德育模式构建的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6 冯天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元互动的德育模式[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7 苏阗元;;创新德育模式 引领学生成长[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8 桑正杨;;3G手机时代的高校民主德育模式和方法研究[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育——德育论丛(第二辑)[C];2012年
9 郑利荣;;“体谅德育模式”在中职教育中的运用[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屈仕统;;一体化德育模式评价体系构建初探[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朝庄;科学构建德育模式 推进学校德育特色发展[N];鹤壁日报;2012年
2 记者 刘联;市一职校德育模式亮相全省[N];珠海特区报;2009年
3 艾如燕 刘燕;探索社区德育模式 构建和谐文明校园[N];中国教师报;2006年
4 毛起生 邓飞龙;展坪中学推行“四常一重”德育模式[N];抚州日报;2007年
5 詹自飞 特约通讯员 李飞;创新德育模式打造铁甲英才[N];解放军报;2009年
6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副教授 左伟清;建构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德育模式[N];南方日报;2011年
7 记者 涂洪长;鼓励“两耳多闻窗外事” 福州三中创新德育模式[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兴化市周庄初级中学 黄加寿;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9 ;创新职校德育模式 培养现代职业人才[N];玉溪日报;2014年
10 高博;实施序列化的好习惯教育 建构系统化的德育模式[N];中国教师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毅;学校德育模式改进与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尹亚美;高校德育模式的科学化与人性化整合研究[D];燕山大学;2008年
3 何欢;互动德育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施静龙;“崇德尚能”高职德育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樱;高校人本化德育模式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6 乐娟;构建我国民办高校德育模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赵玉平;强化高校体验性德育模式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友梅;管理学视野下的当代高校实践德育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沈革武;系统工程与高校工程德育模式构建的若干思考[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戴叶林;中国高校德育模式:传统与现代[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705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070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