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调查与挫折教育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6 17:43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调查与挫折教育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 核心自我评价 归因方式 社会支持 团体干预
【摘要】:研究目的: 通过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及其影响因素(包括核心自我评价、归因方式、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和不同挫折承受力水平大学生在核心自我评价、归因方式、社会支持方面的差异,以探求影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因素和挫折承受力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力图通过团体干预的方式来改善大学生对挫折的认知与评价,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问卷调查在太原师范学院本科1~4年级700名学生中进行,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了解他们在性别、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家庭教养方式上挫折承受力的特点,,并探讨挫折承受力与核心自我评价、归因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 2.实验研究:研究对象为太原师范学院学生。采取公开招募的形式,招募基线调查中挫折承受力较低的学生及自愿参加挫折承受力团体训练的学生,再经过面谈法最终确定被试35名,团体训练过程中由于特殊原因脱落3名。选取这35名被试的同源对照作为对照组,采用一一对照的方法。对实验组进行7次团体训练,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研究结果: 1.挫折承受力的一般状况: 1.1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平均数与标准差为19.36±3.976,大学生挫折承受力较差的占3.5%,挫折承受力一般的学生占57.4%,而挫折承受力较好的同学则占到39.1%。大学生的挫折来源分别为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生活和其它方面。 1.2在性别、专业、年级、家庭教养方式上,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有显著性差异。 1.3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没有显著性差异。 2.挫折承受力与其影响因素相关关系的研究 2.1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核心自我评价呈显著正相关。 2.2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与正性事件的“持久-暂时”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负性事件的“持久-暂时”维度、“整体-局部”维度呈显著负相关。 2.3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均呈显著正相关。 2.4核心自我评价、负性事件“内在-外在”维度、负性事件归因3个因子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有预测作用。 3.实验研究 3.1实验组干预前后挫折承受力差值有显著性差异。 3.2实验组干预前后在核心自我评价维度上也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3.3实验组干预前后归因方式在负性事件的“整体-局部”维度上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 3.4实验组干预前后社会支持在主观支持维度及支持利用度维度上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 1.大学生挫折承受力水平有待提高。挫折来源中困扰大学生最大的为学习挫折和人际交往挫折。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中,性别、专业、年级、家庭教养方式这些变量影响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2.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越高,挫折承受力越高;对正性事件归因越归因于持久性因素,挫折承受力越高;对负性事件越归因于暂时性、局部性因素,挫折承受力越高;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越多,挫折承受力越高。 3.团体干预使大学生的挫折认知有所改变,进而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关键词】:大学生挫折承受力 核心自我评价 归因方式 社会支持 团体干预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2
- 前言12-14
- 第一章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14-27
- 1 研究目的14
- 2 研究方法14-16
- 2.1 调查对象14
- 2.2 调查方法14
- 2.3 研究工具14-15
- 2.4 数据录入与处理15-16
- 3 研究结果16-23
- 3.1 被试基本情况16-17
- 3.2 挫折承受力基本情况17
- 3.3 挫折承受力人口统计学差异17-19
- 3.4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核心自我评价19-20
- 3.5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归因方式20-21
- 3.6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社会支持21-22
- 3.7 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归因方式、社会支持各维度对挫折承受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22-23
- 4 讨论23-27
- 4.1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特点23-25
- 4.2 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归因方式、社会支持与挫折承受力的关系研究25-27
- 第二章 挫折教育对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作用的研究27-40
- 1 研究设计27-30
- 1.1 研究目的27
- 1.2 研究对象27
- 1.3 研究工具27-28
- 1.4 团体心理辅导研究28-30
- 1.5 数据处理30
- 2 研究结果30-38
- 2.1 基本情况30-31
- 2.2 团体训练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各项指标均衡性检验31-33
- 2.3 团体训练后量表评估效果33-35
- 2.4 团体训练过程性评估35-37
- 2.5 团体训练效果评估37-38
- 3 团体训练对实验组辅导效果的分析和讨论38-40
- 第三章 结论、创新与不足40-42
- 1 研究结论40
-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40
- 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40-42
- 参考文献42-46
- 文献综述46-55
- 参考文献51-55
- 附录一55-63
- 附录二63-7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73-74
- 致谢74-75
- 个人简历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昱;;运用理性情绪疗法矫正大学生挫折心理的个案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2 王曼;;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状况调查与对策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9期
3 张君;;西部地区独立学院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现状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仇文华;陈秀春;;高校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年11期
5 刘戍;张宁;;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9期
6 申荷永;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7 肖大兴;蔡明;;团体辅导对提高贫困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年09期
8 王眉眉;王丽;;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应对方式与社会适应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5期
9 蔡晓yN;;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状况及其教育探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Z2期
10 王红艳;;试论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有效途径[J];石油教育;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1099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099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