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巴蜀地区私学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8 16:23
本文关键词:汉代巴蜀地区私学教育研究
【摘要】:汉初,经过了改朝换代和战乱的影响,再加上巴蜀地区自身的封闭,该地的文化教育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当地的私学教育与内地先进的教育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的实行使儒学在巴蜀地区开始了广泛的传播,另外统治者对西南地区的开发,为巴蜀地区私学教育的发展带了契机。汉代相对宽松的文教政策促使巴蜀地区的私学开始迅速发展,在政府的提倡下,巴蜀地区的私学教育也不断的壮大。汉代巴蜀地区的私学教育因其学生来源广泛,教学内容多样等特点,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教育需要,对汉代西南地区私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运用《史记》、《汉书》、《后汉书》、《华阳国志》等古代文献资料,综合了现代学者对汉代私学教育的研究成果,,以传统的历史研究法为基础,结合教育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力图对汉代巴蜀地区私学教育的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分析,并较为详尽的阐述汉代巴蜀地区私学教育的特点、作用及启示。以期以史为鉴,从巴蜀地区私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总结有用的历史经验,为我国民办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历史启示,并通过对历史经验的借鉴,促进我国民办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新意在于,主要是从区域教育史的角度出发,研究在汉代巴蜀地区私学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类型、内容、特点以及该地区私学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为巴蜀地区的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基础的理论依据,并为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历史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汉代 巴蜀地区 私学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5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8
- 1.1 研究缘起9-10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11
- 1.3 基本概念界定11-12
- 1.3.1 巴蜀地区11-12
- 1.3.2 私学教育12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2-13
- 1.4.1 研究思路12
- 1.4.2 研究方法12-13
- 1.5 研究的文献综述13-17
- 1.5.1 国内相关研究13-16
- 1.5.2 国外相关研究16-17
- 1.6 研究新意17-18
- 2 汉代巴蜀地区私学教育的历史沿革18-24
- 2.1 汉代之前巴蜀地区私学教育的概况18-19
- 2.2 汉代初年至汉武帝时期巴蜀地区私学教育的发展19-21
- 2.2.1 巴蜀地区的开发与治理给私学教育提供了发展条件19-20
- 2.2.2 文教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是私学教育繁荣的基础20-21
- 2.3 汉武帝后期至东汉时期巴蜀地区私学教育的兴盛21-24
- 3 汉代巴蜀地区私学教育的类型24-33
- 3.1 蒙学教育24-25
- 3.2 经学教育25-28
- 3.2.1 初习经书阶段25-27
- 3.2.2 专习经书阶段27-28
- 3.3 家庭教育28-33
- 3.3.1 家学传授29-30
- 3.3.2 女子教育30-33
- 4 汉代巴蜀地区私学教育的特点33-41
- 4.1 学生来源非常广泛33-34
- 4.2 创办者的社会地位有显著差异34-37
- 4.2.1 社会地位较低的平民阶层34-35
- 4.2.2 社会地位较高的贵族、官僚阶层35-37
- 4.3 教学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特色37-41
- 4.3.1 偏重于古文经学传授的私学教育37-39
- 4.3.2 除了经学之外的百家之学与其他技能的传授39-41
- 5 汉代巴蜀地区私学教育的作用与启示41-46
- 5.1 巴蜀地区私学教育的作用41-45
- 5.1.1 巴蜀地区的私学教育担负了重要的教学任务41
- 5.1.2 巴蜀地区的私学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41-42
- 5.1.3 巴蜀地区的私学教育促进了各学派思想的交流与融合42-43
- 5.1.4 巴蜀地区私学教育给西南地区私学教育提供了经验43-44
- 5.1.5 巴蜀地区的私学教育带动了西南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44-45
- 5.2 巴蜀地区私学教育的启示45-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51
- 致谢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春波;;论汉代私学的特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2 金生杨;;文翁化蜀的历史反思[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孙顺华;“独尊儒术”与儒学传播形态的转变[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郭炳洁;;论汉代私学教育对社会的影响[J];东南文化;2008年06期
5 郭海燕;;汉代民间教育略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杨更兴;;两汉巴蜀经学略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惠吉兴;论汉代儒学的社会化走向[J];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3期
8 许智银;浅论汉代地方官办教育的发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康U喦
本文编号:1109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109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