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11-12 11:26
本文关键词:试论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摘要】:李泽厚作为中国本土最具代表性和争议性的原创性哲学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他的学术思想受到了不同学科领域的高度重视,但教育学界对其思想的研究与借鉴还尚显不足。本文拟从作为李泽厚哲学思想轴心的历史本体论出发,通过对历史本体论的基本把握,结合其“三句教”、积淀、情本体、度本体、以美启真和以美储善等重要范畴,以教育学的理论视角来审视和探究历史本体论的学术价值,同时以历史本体论的哲学视阈来思考、建构教育实践理论。 本文在对历史本体论的简要介绍之后,重点梳理了历史本体论的教育观及实践观,由此对教育、实践和教育实践的本质内涵进行了基本界定。从哲学层面讲,教育是作为一种人类得以存在和延续的价值性的实践活动而发生发展的;但从教育研究层面讲,则必须以科学加哲学的立场来审视教育,对教育既要有规律性的认识,也要有价值性的选择;进而基于历史本体论的实践观,即重视物质性社会劳动(制造和使用工具)对人类生存和延续的基本作用,本文认为教育实践是建立在对教育及教育中的人的认识的基础上,为满足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而开展的系统性和过程性的社会活动,它所指向和归依的仅仅是人的现实生存、生活。继而,本文在对教育和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进行区别和认定后,认为教育实践活动基本前提就是对人性现实的尊重,而这种人性现实则具体表现为理性现实、精神现实和伦理现实三方面,它们源于历史本体论对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和两种道德等内容的阐释。 此后,本文提出了基于历史本体论人性观的教育目的,认为人性有其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内涵,而教育目的内涵则是具有主体性特征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理想人性。但教育对作为目的的理想人性,并不做价值性的前提预设,它所应关切和追求的是人性的基本结构的完整,即人性中的主体性方面,包括认识、意志和审美等内容。 最后,本文具体结合历史本体论的度、情、美等范畴阐释了教育实践的过程理性,并提出了一些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实现“度”、“情”、“美”的具体措施。所谓教育实践的过程理性就是指教育实践要在具体的教育过程当中去探索和建构它的经验合理性。历史本体论的度、情、美范畴则分别指向了具体教育实践中的方法、理念和动力。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40-0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铁芳;从独白到对话:传统道德教化的现代性转向[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2 王逢贤;学校管理与教育理念的选择——兼议“尊重的教育”理念[J];东北师大学报;2001年05期
3 赵宏义;;“规范约束”与“意义引领”——当代德育应予重视的一种整合[J];中国德育;2006年01期
4 宋妍;;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J];东南学术;2008年02期
5 刘庆昌;论教育情感[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李泽厚;课虚无以责有[J];读书;2003年07期
7 李泽厚;刘再复;;关于教育的两次对话[J];东吴学术;2010年03期
8 陈桂生;“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再认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9 焦瑶光,侯彦斌;从主体性实践哲学到“教育学中心”思想——李泽厚的建立主体性学说述评[J];甘肃高师学报;2004年01期
10 孙铁骑;;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J];大庆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本文编号:11757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175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