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应外合:新东方教育培训传奇的“秘密”
发布时间:2017-11-12 14:25
本文关键词:里应外合:新东方教育培训传奇的“秘密”
更多相关文章: 新东方教育培训 “应试” “风险” “符号象征” 教育批评
【摘要】:近年来,教育培训不断发展蔓延,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各种各样的教育培训,由于缺少了制度化教育的那些条条框框,总给研究者们一种凌乱而抓不住重点的感觉,这可能也是教育培训一直处于教育研究边缘地位的一个原因。而理论研究的边缘化与国家政策的若有若无,恰巧又给了它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外部环境与自身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培训也不例外,抓住一个典型,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对整体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新东方”就是教育培训界的一个典型,它的“受宠”是整个教育培训热的缩影。论文展现了“新东方”的发展及现状,重点探析了“新东方”如何从自身内部迎合外部大众社会的需求,里应外合,成就了自己。进而,作者由教育培训回到制度化教育,找寻两者的共同点,反思当下的教育需求。 具体来说,外部社会中大众应试需求强烈,同时因风险随时触及自身而感到焦虑,又渴望向他人彰显自己的身份,这一切给教育培训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应试的强大需求迫使人们忙于应付各种考试,寻找着可以成功应试的捷径;风险随处可遇,引发了高度的焦虑,迫使人们陷入“武装”自己的热潮之中,教育成为个人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工具,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着高等教育,导致学历的贬值,迫使人们寻求制度化教育之外的途径获取更多的资本以应对风险;消费的狂迷之中,生产已远远超过人们的实际物质需求,意义消费逐渐占据了上风。教育成为意义消费的一个典型,从教育的品牌到课程的设置,甚至地址的选择无不彰显着地位,象征着身份,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教育本身,更多关注的是教育带来的附加值和接受教育这个行为。这三种特征相互杂糅混合,构成了大众社会。“新东方”正是抓住了大众社会的种种特征,从内部进行建构,从而“俘获”大众的芳心。针对大众彰显身份的需求及对品牌的迷恋,“新东方”以“课程分层”和“核心地段”为支撑,建构了一个看似“高端”的教育品牌,具有高度的识别性;深谙大众渴望成功及应试的强烈需求,“新东方”以“教学速成”和“技巧灌输”为指向,确立了“我就是为应试服务”的理念;面对大众追求安全感及信任的缺失,“新东方”以“专家效应”和“媒体舆论”为帮手,打造了一个专业而可靠的形象。就这样,大众社会的“无形赞助”遇上了新东方教育培训的“有意迎合”! 在当下的社会,“过程的享受”已渐渐成为一件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追求“速度感”是一个无奈的选择。透过“新东方”的规模扩张,我们看到的是整个教育培训的迅猛增长。另一方面制度化教育也在快速地发展着,且二者都奉行“快”字当先的准则。以教育培训为代表的非制度教育与制度化教育共同快速发展,反映着人们越来越强的教育需求,这种需求甚至已经走向过度,过度教育需求背后是教育地位的上升和教育指向的转变。过度教育需求未能满足或教育需求满足之后预期结果没有出现,都让教育背上很多的骂名,从专家的批判到常人的谈资,似乎每个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指点点”、“说三道四”。在中国,“给学生减负”这一口号早已被高调地提出,但数年之后未见成果。或许,我们应该反思,在给学生减负之前是否先要为教育减负,过多的期待一起指向教育只能导致“教育无用论”的盛行。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522.7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宝田;认真学习《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关于社会力量办学的方针[J];北京成人教育;1998年02期
2 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3 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制度变迁与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1期
4 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4期
5 郑杭生,杨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前现代到现代的社会学考察[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6 张曙光;人的哲学与生命哲学[J];江海学刊;1999年04期
7 马永斌,吴志勇;中国培训行业发展现状分析[J];继续教育;2005年02期
8 马永斌,吴志勇;中国培训市场现状与发展报告(二) 中国培训市场需求分析[J];继续教育;2005年03期
9 胡东成;彭瑞霞;;我国教育培训机构标准建设的研究[J];继续教育;2011年07期
10 蓝建;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与全民基础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07期
,本文编号:11762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176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