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大学生疏离感的调查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16 23:22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疏离感的调查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学生 疏离感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大学生疏离感的发展现状。方法采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对大学四个年级的198名学生分层随机抽样,进行问卷测量。结果大学生疏离感总体处于正常水平,大学生疏离感在年级(P0.05)、家庭教养方式(P0.05)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仅在自我疏离感维度上存在性别差异(P0.05)。结论大学生疏离感处于正常水平,但疏离感随年级的增长表现出特殊的变化趋势。
【作者单位】: 吉林医药学院心理学教研室;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疏离感指个体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以及自己等各种关系网络之间,由于正常的关系发生疏远,甚至被客体支配、控制,从而使个体产生了社会孤立感、不可控制感、无意义感、压迫拘束感、自我疏离感等消极情感[1]。大学生产生的疏离感对其学习和成长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饶燕婷,张红霞,李晓铭;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1期

2 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3 汤毅晖,黄海,雷良忻;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功能、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亚玲;李婧;李炜;;大学生疏离感研究评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2 苏红;;重庆高职学生疏离感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21期

3 苏红;;重庆高职生疏离感特点研究[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宋斌,陈友银;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罗利爽;;华人留学生的疏离感调查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王晓刚;陈卓;;孤独的概念辨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年01期

7 谭静;杨东;张进辅;;西部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疏离感状况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年02期

8 郭娜娜;王艳;;大学生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9 雷鹏;瞿斌;陈旭;彭丽娟;邹荣;;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学校态度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3期

10 孙丽平;;90后大一新生手机依赖性与疏离感的相关研究[J];时代教育;2014年2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明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2 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毕重增;自信人格理论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4 胡志;我国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6 胡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的编制及其筛查参考值、影响因素的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7 张静平;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的编制及常模的建立[D];中南大学;2006年

8 贺远琼;企业整合市场环境与非市场环境的行为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魏文川;我国企业资源配置过程与战略形成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张彩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馨影;家庭环境、工作价值观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2 张利华;高中生学校疏离感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及其教育启示[D];河南大学;2011年

3 刘妍妍;主客观家庭环境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珊;中度智障儿童家庭功能及与其适应行为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霞;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学校适应——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许晓芳;呼和浩特市敬老院老年人孤独感及其干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纪秋红;中专生家庭环境、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费涛;大学生人际困扰与家庭功能、自我分化水平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霞;护理人员家庭功能和婚姻质量的调查研究[D];华北煤炭医学院;2009年

10 邓君;大学生疏离感现r赖鞑榧坝爰彝スδ芗叭思市湃蔚墓叵笛芯縖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韶君,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2 张青方;青少年心理社会发展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青年研究;1998年05期

3 杨东,张进辅;大学生疏离感和价值观关系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白春玉,张迪,张永梅,李宏革,李弘,王泰,宋秀娟,李俭,王江萍;工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1999年05期

5 杨东,吴晓蓉;大学生疏离感的初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3期

6 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年06期

7 张卫东;应对量表(COPE)测评维度结构研究[J];心理学报;2001年01期

8 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9 杨东,吴晓蓉;疏离感研究的进展及理论构建[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10 叶湘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病理学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东,吴晓蓉;疏离感研究的进展及理论构建[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2 刘曦 ,杨东;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8期

3 李艳华;程利国;;香港和内地大学生疏离感状况的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6期

4 黄海;邱欣红;;贫困大学生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1期

5 杜智娟;;大学生人际疏离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6 陈晨;嵇东海;;网络疏离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综述[J];科技资讯;2011年04期

7 雷鹏;陈旭;王雪平;谢德光;;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现状、成因及干预对策——基于城市儿童的比较研究[J];教育导刊;2011年10期

8 周亚玲;李婧;李炜;;大学生疏离感研究评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9 任菲菲;张景焕;;大学生疏离感的发展现状及其与自尊的关系[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年02期

10 雷鹏;瞿斌;陈旭;彭丽娟;邹荣;;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学校态度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利爽;方双虎;;华人留学生的疏离感调查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杨东;张进辅;;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 韩笑;姚本先;;中学生学校疏离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杨帮琰;;中学生疏离感及其与社会支持、自我统合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胡平;;工作群体疏离感的收入成因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姚本先;韩笑;;中学生学校疏离感问卷编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寇冬泉;;留守儿童学校疏离感与学习幸福感的追踪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徐夫真;张文新;王立花;刘晓峰;范琪;孙君;;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徐夫真;张文新;陈英敏;;青少年疏离感与其家庭功能、同伴接纳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美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办实事[N];中山日报;2007年

2 刘武俊;用法眼解读社会[N];中国邮政报;2003年

3 许們們,

本文编号:11940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1940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4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