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大学生创伤后成长量表编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9 06:18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创伤后成长量表编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创伤后成长 大学生 主观严重性 心理韧性


【摘要】:创伤后成长是指人们在经历了严重的压力性生活事件或创伤性事件后,由于对抗压力所引起心理的积极变化。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由青少年转换至成年阶段的过渡时期的大学生。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编制适用于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的量表,籍以测量在不同创伤事件类型、创伤事件严重性、心理韧性下的创伤后成长的水平。首先进行访谈、开放式问卷以及半开放式问卷,借以了解成都在校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表现领域;再以文献以及前研究结果为基础编制本量表,进行预测以及项目分析后形成正式量表,共5个领域34题。 本研究首先通过回译、访谈和修订国外的创伤后成长问卷(PTG),以240名大学生为研究参与者,分析《大学生创伤后成长量表》的心理特性,结果发现该修订量表并不适用于国内大学生。然后着手编制适合于国内大学生的创伤后成长问卷,主要使用的是访谈、半开放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等方法收集中国大学生创伤后成长主要表现领域的原始数据,形成预测问卷;以260名被试检验预测问卷的信效度,对项目进行筛选并形成最终的正式问卷。接着又以400名大学生为被试验证自编创伤后成长量表的信效度;检测创伤后成长与创伤事件类型、创伤事件严重性以及心理韧性之间的关系。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证明该自编问卷信度以及效度都较好。同时,利用正式问卷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那些遭遇了健康适应问题和丧失类创伤事件的大学生比遭遇了其它类型的创伤事件的个体有高水平的创伤后成长,但是并没有发现事件类型间的显著差异;在主观感知到的创伤事件严重性上,我们发现了显著的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心理韧性各个维度与创伤后成长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也发现其对成都大学生创伤后成长的显著预测作用。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研究局限,如在访谈过程中可能存在个体并未真正的去反思、体味的现象存在致使创伤后成长领域的概括不够全面。所有变量的测量均采用自我报告的形式。未来研究可以设计更好的研究类型,尤其是那些前瞻性的、纵向性的研究,在压力事件前对个体进行评估,并且使用多重(多于两个)评估点。另外,未来的研究应当对可能与自我报告成长相联系的调节变量进行测量,测量方法的改善能够提供更多关于自我报告成长和调节变量间关系的信息。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姚斌,汪勇,王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2期

2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年08期

3 范燕宁;;抗逆力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两面性特点——以北京市未成年人社区矫正服刑者的情况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11期

4 靳宇倡;刘东月;李俊一;;创伤后成长的促进因素、模型及干预[J];心理科学进展;2014年02期



本文编号:13071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3071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d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