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三重视角下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之内涵与特征

发布时间:2018-01-05 18:03

  本文关键词:三重视角下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之内涵与特征 出处:《远程教育杂志》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TPACK 教师知识 信息化教学


【摘要】:TPACK(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是信息时代全新的教师知识框架,对于理解信息化教学诉求之下的教师知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TPACK的知识内涵与特征,亟待更加丰富而深入的阐释。通过文献分析,首次提出了理解TPACK内涵的三重视角:在跨学科视角下,TPACK是教师对跨学科认知方式与信息技术的交互所做出的明智设计和无缝衔接;在解构视角下,TPACK是教师对信息技术与特定学科(或主题)活动和特定主题表征之间的有机融合;在纵深视角下,TPACK是教师采纳技术并使之融入学科教学的多方面进阶与渐进式改变。据此,进一步阐述了TPACK的特征为融合转化性、复杂多面性、动态层级性、实践生成性和个人创造性。
[Abstract]:TPACKis a new framework of teachers' knowledg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teachers' knowledge development under the demand of informationized teaching. TPACK's knowledg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need to be further explained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put forward a triple angle of view to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TPACK: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TPACK is a wise design and seamless connection made by teachers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disciplinary cognitive styl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construction, TPACK is an organic fus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specific subject (or subject) activities and specific thematic represent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pth, TPACK is a multi-level and gradual change in which teachers adopt technology and integrate it into subject teaching.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further expounds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PACK is inte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Complex facets, dynamic hierarchies, practical generativity and personal creativity.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国家一般课题“以课堂教学转型为旨趣的中小学学习中心课堂建设的理论与行动研究”(课题编号:BHA120054) 2012年度江西师范大学高校教师发展科研项目“基于TPACK框架的高校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一、引言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学者Mishra和Koehler,经过五年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实践探索,于2005年提出了TPACK(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论框架。该框架以韦恩图形式描述了信息化教学诉求之下全新的教师知识形态及其构成(如图1所示),同时阐明TPACK是信息时代教师知识体系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唐泽静;陈旭远;;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3 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12期

4 罗忻;吴秀圆;;论TPACK视域下专家型教师培养模式的转变[J];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单中惠;;福禄培尔游戏理论新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胡靖;;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学校德育观转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王翠萍;;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许红梅;;高校课堂教学质量保障策略——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的有机结合[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5期

6 康菊花;朱红丽;;浅析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8期

7 刘铁芳;;从苏格拉底到杜威:教育的生活转向与现代教育的完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2期

8 李保强,李如密;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王颖;;以学派观看待杜威中国学生:中国杜威派学人思想及其影响[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林上洪;;教育的责任——再读杜威[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要振生;;略论杜威的素质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陈瑶;洪明;;葛雷学校留给我们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陈瑶;洪明;;葛雷学校留给我们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杜勇敏;刘刚;南豪峰;;学生群体公德状况调查分析——以贵阳市小学生群体为例[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宋燕;和合学视野下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建构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志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程焱;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对高校德育的启示[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明立;高中化学发展性习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庞玉忠;探究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大学;2010年

7 姜延文;临清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倪胜林;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占军;小学低年级学生直线跑偏斜现象分析与教学纠正措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倪娜;英国职前教师培训的创新性变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S·舒尔曼,王幼真,刘捷;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2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3 邓涛;饶从满;;论高素质教师及教师职前教育改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王世伟;;说“智慧城市”[J];图书情报工作;2012年02期

5 冯茁;曲铁华;;从PCK到PCKg: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6 赵建华;朱广艳;;技术支持的教与学——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所Jim Slotta教授访谈[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洁;杨改学;;我国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2 段伟;杜戈;曲鹏;;院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建设实践的思考[J];科技传播;2009年Z1期

3 李永根;李步清;;教师要适应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整合的新模式[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年01期

4 兰君;;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现代商业;2010年36期

5 秦峰;;信息化教学设计研究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26期

6 李宗成;高玉芬;王秦岭;;大学信息化教学的现状及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年04期

7 宋卫华;信息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角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7期

8 叶惠文,郑启明,聂瑞华;信息化教学系统方案设计——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05年02期

9 龙启文;韩鹏飞;;信息化教学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6期

10 吉丹霞;;非语言符号在信息化教学中的运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翠蓉;周成军;吴庆麟;;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知识的专家-新手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许芳;李寿欣;金玉华;;中国人人格量表在大学生中的初测[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吕修银;;认知方式的实验研究——认知方式对多媒体网络辅助教学效果的影响初探[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年

4 陈琦;吴洪健;;在建构性多媒体学习环境中教学支架和认知方式对小学生应用题学习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荣红娟;;高中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模式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宋广文;;文理科大学生阅读特点实验研究[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7 王洪礼;周玉林;;城乡高中生认知方式与创造力关系的比较研究[A];第二届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2007年)[C];2007年

8 张增杰;陈安福;刘静娴;孙昌识;邱曼君;王秉铎;游季甫;;6—18岁儿童掌握概率概念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9 任允晓;赵艳丽;刘浩;;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原因分析及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陈建民;朱跃华;张载福;黄恩;胡纪明;余柳霞;王卫平;邵海燕;尹浩冰;;大学生归因方式、认知态度、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昕;应用导向领舞信息化[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2 项志明邋周燕虎;让课堂向信息化战场延伸[N];科技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杨军 本报通讯员 黄育杰;信息化教学为职工提素[N];人民铁道;2010年

4 刘勇 龙潮 张荣兴;信息化教学 精细化管理[N];战士报;2011年

5 记者王志华;农四师一中信息化教学创名校[N];伊犁日报(汉);2010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杨明全;教师知识:来自实践的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通讯员 杨静;后藏加速教师知识更新[N];西藏日报;2003年

8 刘志波、余胜泉;教育信息化服务突破应用瓶颈[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9 杨晓宏邋张学军;别让技术绊住了脚步[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黄永锐 冯涛 苏峰 杨民武;给梦想插上翅膀[N];宁夏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助学事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马敏;PCK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翠蓉;小学数学专家教师和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z巡,

本文编号:13842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3842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2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