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S合作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数字化学习研究
本文关键词:UDS合作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数字化学习研究 出处:《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建立"大学、地区、中小学及幼儿园(University、District、School,简称UDS)合作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以共促教育发展,已经成为大学与基础教育合作实现教师教育目标的新机制。UDS模式形成了高校教学研究、师范生观摩、见习和基础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三者共赢的局面,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纽带,以点带面,以发展共同体示范点学校的快速发展带动整个UDS示范区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UDS合作教师研修小组根据研修主题制定学习计划,并开展行动研究,搜集共享资源,通过以微信、微博、微课和微云所组成的互联网交流平台进行研讨交流活动,形成学习成果并加以展示和评价,最后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显著提高UDS合作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化水平。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niversity area,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kindergartens (University, District, School, UDS) teachers'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communi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has become a form of teaching research university model.UDS new mechanism of cooperation of University and basic education to realize the educat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observe, training and basic education schools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eachers and the three win-win situation, to the local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s a link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demonstration school led the entire UDS demonstration area of basic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operation.UDS teacher training group to develop a study pla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opic, and carry out the action research, collection and sharing of resources, by WeChat, micro-blog to discuss the exchange activities, the Internet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nd cloud micro class composed of forming learning outcomes and demonstration and evaluation, the final summary And rethinking, thus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 UDS cooperative teachers' learning and developing community.
【作者单位】: 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学士后教育阶段专业技能与岗位对接模式及其应用研究”(项目编号:FFB108063)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21世纪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得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网络办公、网络沟通、网络购物、Web3D虚拟现实等全新的数字化、网络化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成为现实。目前,基于微博、博客开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反思研修学习已经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师教育模式,极大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2 何奎莲;;“五位一体”的幼儿教师培养与培训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2年11期
3 黎加厚;;“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教研团队的成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07期
4 杨朝晖;;“UDS合作实践共同体”:教育学知识创生与实践转化的新机制[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5 邓胜利;鲍唯;肖备;;基于SNS的用户交互学习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年02期
6 杨洪刚;宁玉文;高东怀;沈霞娟;;基于SNS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05期
7 严亚利;黎加厚;;教师在线交流与深度互动的能力评估研究——以海盐教师博客群体的互动深度分析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0年02期
8 王信若;;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 促进教师学科素养提升[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23期
9 赵德伟;徐正巧;赵兴强;;基于SNS平台的协作学习探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年03期
10 陈向东;张田力;冉纯洁;;教师在线反思的个案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金;;基于六度分割理论的SNS网络英语教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8期
2 戴心来;任丽燕;谌亮;;WIKI环境下网络教研的交互机制与活动路径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02期
3 罗刚;佘雅斌;;“我和你”师生关系及其建构——信息对称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4 常翠玲;刘红旗;皮慧;;基于网络课程的中学教师学习行为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32期
5 冼秀丽;;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互动模式构建[J];高教论坛;2011年11期
6 杨朝晖;李延林;;大学服务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的路径与趋势探讨[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6期
7 万力勇;赵呈领;廖伟伟;疏凤芳;;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社会互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9期
8 薛海兰;;略议教育期刊与教师博客有效互动的意义[J];中国编辑;2012年06期
9 谢丽;;面向过程的Mashups教学资源聚合模型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王海燕;底亚楠;;博客支持的成熟型教师教学反思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飞;引领与自主:学校变革中的教师领导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海燕;技术支持的教师教学反思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韩登亮;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机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武云斐;合作 共生 共赢[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觅;面向碎片化学习时代微视频课程的内容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怡;基于网络沟通工具的家校互动的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亚娟;小学教学中博客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魏聪;高等特殊教育虚拟学习社区的设计与实现[D];河南大学;2011年
4 王莹;教育技术微博社群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杨莉;基于SNS的主题式协作学习平台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张嘉丽;远程学生学力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7 孙洋洋;不同类型学校合作伙伴关系的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媛菲;微者 博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邓波;农远工程“模式三”环境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姚娜;基于SNS的实践共同体之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广学;李星野;;高校BBS与SNS网站比较研究——以北京大学未名BBS和人人网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0年06期
2 宝贡敏;徐碧祥;;国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陈向东,王兴辉,高丹丹,张际平;博客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4 吴刚平;;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06期
5 李韧青;教育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制约因素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6 康宁;网络化与大学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7 况姗芸;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8 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年05期
9 顾小清;陈骁;;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四大特点[J];现代教学;2007年06期
10 张庆普,李志超;企业隐性知识的特征与管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红玲;论教学反思[D];山西大学;2007年
2 冯旭鹏;构建基于SNS的研究生校际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探究[D];南昌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丽芳;;创建优秀园本文化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甘肃教育;2010年14期
2 柳国辉;;教师职业承诺与专业成长[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韩国存;;让小课题校本教研引领教师发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年05期
4 黄清丽;;研训结合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年10期
5 柳国辉;;教师合作研究与专业成长[J];教育与考试;2010年01期
6 张芳草;;创新型教师成长:策略和途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吉兆麟;张建平;;教师专业成长的心理学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潘裕岳;黄锡桥;;打造教师文化名片 促进教师主动成长[J];教学与管理;2010年04期
9 贺文瑾;;与学校共成长——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专业成长得到的启示[J];职教论坛;2011年15期
10 吴玉琴;;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J];校长阅刊;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源源;邬志辉;;美国HTS学校教师发展的措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课题组;;〈创建和谐校园与教师发展〉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黑龙江卷)[C];2010年
3 山西省浑源中学课题组;;人本·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与教师发展的研究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4 周美灵;;论基础教育创新与教师发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李晓峰;;民办学校教师可持续性发展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6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十九中学课题组;;《创建和谐校园与教师发展》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7 李建民;;工具和替代是不断发展中的矛盾共同体[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8 宋艳丽;;民办教师评价体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9 何敏;;引教师发展,促管理者思考——《分层培养,促进教师成长》课题研究举措[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10 《民族中学建立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的研究》课题组;;教师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与促进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丹 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名师工作室: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陈荣芳;做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者[N];中国教师报;2007年
3 任雪峰;学习是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N];中国教师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徐德明;让自主发展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N];天津教育报;2010年
5 黎加厚;推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互动发展[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6 记者 沈祖芸 张贵勇 赵建春;助推教师发展成为最热门话题[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深圳市桃源中学校长 李维典;用多维平台撑起教师发展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戴荣;泰州千名青年教师共论“职业幸福与专业成长”[N];江苏教育报;2010年
9 吴卫东;关注教师发展 做到三个结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胡乐乐;教师发展决定教育成败[N];文汇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宏毓;教师发展指导者工作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岳欣云;教师研究的反思与再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于维涛;县域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鲍同梅;教师自主:一种审视教师发展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黄瑾;农民城的教师[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美凤;广义技术视野下的教师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平;学校变革视野下校长领导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方;文化理性与教师发展:校本教研中的教师文化自觉[D];西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治高;发展教师课程能力的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拉;职初期教师发展支持体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魏良庭;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自我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肖平;美国教师联盟之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晓莉;美国五年一贯制教师教育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潘娟;回应21世纪的挑战:新加坡教师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平;长海县在职教师教育模式的调查与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文华;师德教育与教师发展——我国教师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杨喜凤;论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智力活动[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昊孛;专家型教师成长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92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392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