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关防溯源
本文关键词: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关防溯源 出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关防作为印信的一种,最早出现于明代,清代主要颁给临时设置的官员作临时性官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枚"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关防",为1907年上任的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所使用。本文以这枚藏印为线索,梳理了京师大学堂在1898年至1912经办的14年中,四次请领大学堂"关防"的过程,还原了京师大学堂从草创阶段具有浓厚封建特色的旧式书院,经过几任大学堂负责人的苦心经营,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初具规模并具有近代意义的综合性大学的历史。同时指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关防"从木质改为铜质,这一变化反映了清政府在最后十几年社会全面危机的时刻,对新式学堂应势而变的态度和逐渐重视的过程。
[Abstract]:Guan Pao, as a kind of printing letter, first appeared in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Qing Dynasty, it was awarded to the temporary officials for temporary official seal.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has a piece of "the chief supervisor of the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It is used by Liu Ting-chen, the chief supervisor of Beijing Shi University College, who took office in 1907. This paper, based on this Tibetan seal, combs the 14 years that the Beijing Shi University College handled from 1898 to 1912. Four times please lead the university school "close guard" the process, has restored the capital division university school from the grass stage to have the strong feudal characteristic old style college, through several university hall responsible person's painstaking management. Gradually developed into a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of initial scale and modern significance. At the same time,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general supervision of the Peking University" changed from wood to copper. This change reflects the Qing government's attitude to the new schools and the process of graduall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new schools in the last ten years of the overall social crisis.
【作者单位】: 中国国家博物馆;
【分类号】:G529;K252
【正文快照】: 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的前身。1898年6月,作为百日维新的第一项改革措施,由清朝光绪帝在《明定国是诏》中下令创办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戊戌运动中诞生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其不仅是当时中央官办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中国国家博物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培;;辛亥革命前北京民众自发的反帝救国斗争[J];北京档案;2011年08期
2 怀特;;光绪皇帝1898年北大的讲演[J];喜剧世界(下半月);2011年01期
3 陈向阳;;论京师同文馆的洋教习[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4 陈睿腾;;张之洞与科举制度的废除——京师大学堂的生源视角[J];学园;2008年03期
5 李泽_g;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及其发展迟缓原因分析[J];东南学术;1988年06期
6 李丹;;孙家鼐与晚清教育[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陈学章;“高山”考[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8 郭卫东;;严复与京师大学堂辞退洋教习事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陈国庆;;略论戊戌变法时期的孙家鼐[J];安徽史学;1984年04期
10 商丽浩;;晚清中国教习在新式高等教育机构的薪酬[J];近代史研究;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家鼎;;京师大学堂创建源流考[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2 卢美松;;两份“说帖”见精神——论严复对北京大学的保护与改革[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3 郭建荣;;读《论治学治事宜分二途》[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4 任以都;;辛亥革命时代国内教育界的动态[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1981年
5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晚清学术分科问题的综合考察[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6 段琪;;从《花甲忆记》看丁韪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沈寂;;严复办学试点的成功与教训——安徽高等学堂[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8 何扬鸣;;浙江早期留日学生述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邱志红;;从辜鸿铭在北大任教始末看北大“英文门”时期的师生状况[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10 赵蕙蓉;;百年前北京中西文化的一场冲突对我们的启示[A];北京历史与现实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沈弘;戊戌年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考[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东北之窗》首席记者、编辑 余音;戊戌变法“三大谜团”新解[N];社会科学报;2008年
3 余音;光绪与戊戌变法[N];中国档案报;2010年
4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鹿耀世;惜才重教的鹿传霖[N];北京日报;2007年
5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原则与自保[N];经济观察报;2008年
6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 黄兴涛;罗家伦致信北大校方赶英文老师辜鸿铭“下课”[N];光明日报;2008年
7 何立波;“盛宣怀档案”解密北洋、南洋大学创办始末[N];中国档案报;2010年
8 吴昭谦;吴汝纶考察日本的前前后后[N];团结报;2000年
9 徐风;最后的努力[N];吉林日报;2007年
10 安徽大学历史系 周崇云;吴汝纶与《天演论》[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芳;清末学堂中的身体规训[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李金;从山西大学堂到山西大学(1902-1937)[D];山西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熠;承先与启后[D];安徽大学;2005年
2 苏娌;晚清维新派教育救国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君闲;晚清留学毕业生奖励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芳;言官与戊戌变法[D];吉林大学;2006年
5 许海华;清末官办日语教育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杨瑞;通向学术之路:蔡元培与北大法科的学术化进程(1916-1927)[D];四川大学;2006年
7 黄伟;有所变而后大[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徐保安;清末开官智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君;维新运动时期的《申报》舆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黎鸣;清末东北地区赴日留学活动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93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393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