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研究”课程对我国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教育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美国“社会研究”课程对我国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教育的启示 出处:《民族教育研究》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研究 美国精神 民族地区 国家认同 核心价值观
【摘要】:美国在K-12义务教育阶段设置了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课程教育体系。该课程将美国精神与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帮助公民形成美国价值理念,认同并热爱美国,缓和了种族冲突,强化了国家科学治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美国"社会研究"课程教育的经验,或许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教育,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去。
[Abstract]:In the K-12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the United States has set up a social studies social study curriculum education system, which combines the spirit of the United States with multiculturalism. To help citizens form American values, identify with and love the United States, ease ethnic conflicts and strengthen scientific governance. China is a multi-ethnic country. It is in the important sta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The experience of American "Social Studies" course education may help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ethnic areas and help to safeguard the great 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Practice socialist core values, rally the strength of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and actively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practice of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研究”(项目编号:AEA120001) 2013-2014年度上海市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项目“免费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项目编号:B.16-0116-14-108)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一、美国“社会研究”课程的产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军事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国本身是一个移民国家,主要由土著人、欧洲人、非洲人、拉丁美洲人、亚洲人组成,在经历了1861-1865年的南北战争之后,废除了奴隶制。美国社会的多种族性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们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康太;;试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具象化和实践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04期
2 方芳;民族融合在国家统一中的作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1期
3 高剑平;科学理性概念的界定[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5 蔡晓良;何小刚;宋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践行[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6 曾洪伟;;文化“失语”、民族认同缺失与教育偏误[J];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7 张友国;;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何以可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杨军红;多学科整合之伞——美国“社会研究”课课程介绍[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12期
9 白亮;;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运动的困境与反思[J];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10 龚永辉;;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书亭;;哲学视域中的危机管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刘国柱;和平队的历史文化渊源[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3 周琼;;海明威作品新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4 徐希军;华盛顿政治思想散论[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03期
5 马聪;;实用主义视野下的法律观[J];北方法学;2009年05期
6 关保英;;公民法律素质的测评指标研究[J];比较法研究;2011年01期
7 张旺;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8 周瑞玲;;中西方管理差异的文化根源探析[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9 邓文钱;阮清;;从新视角看中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02期
10 孙晓秋;;清教主义对美国人价值观的影响[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倪星;程宇;;美国进步时代的廉政建设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overnance Reform In the Progressive Era of USA:Implications for China[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5 周国兴;寻求现实的确定性[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宫丽;精神家园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吴帅;分权、制约与协调:我国纵向府际权力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段鹏飞;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婉霞;中美报纸对我国汶川地震报道的比较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2 殷劭;好莱坞电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D];湘潭大学;2010年
3 高彩云;偏人族群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陈阔;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死亡意识及其现代意义[D];江南大学;2010年
5 苏伟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男;旅游情境中的日常理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李琳琳;吴经熊宪政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艳;卫三畏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迎环;人之解放——杜威教育哲学的批判性旨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郝凤羽;杜威的经验审美观[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旭东;;现代性教学理论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2 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本质规定性及路径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3 李培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J];科学社会主义;2009年05期
4 张友国;;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何以可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戴木才;黄士安;;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05期
6 侯惠勤;;“普世价值”与核心价值观的反渗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11期
7 常士,
本文编号:1407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407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