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壬戌学制”仿效美国学制的原因论析——兼论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学制的演变
本文关键词:1922年“壬戌学制”仿效美国学制的原因论析——兼论晚清民国时期中国学制的演变 出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面对列强入侵的岌岌时局以及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中国旧式的教育内容和科举取士制度根本不能适应现代工商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当变革。日本战胜了清朝,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日本。起初中国的学制,都奉日本学制为圭臬。但是这种仿袭日本的学制,有许多缺陷,时势的发展以及教育理论自身演进的内在逻辑,使得人们对此学制渐生质疑。美国发达的科技、繁荣的经济、新颖自由的学制以及共和制度下蓬勃发展的民气,赢得了当时中国人的极大赞许,借鉴美国的学制,成了追求教育救国的中国教育界人士的最佳选择。
[Abstract]:In the face of the precarious situation of the invasion of foreign powers and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China's old-style education content and the system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the acquisition of talents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ociety for talents. Japan defeated the Qing Dynasty, and people looked to Japan. At first, the Chinese school system was the rule of Japan. But this kind of imitating Japanese school system had many de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educational theory make people question this school system gradually. The develop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rosperous economy, the novel and free school system and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people under the Republican system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at time, it was the best choice for the Chinese educational circles who sought to save the country by drawing on the system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政法与历史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中国人视域中的美国研究(1898—1937年)”(项目编号:11SA01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529
【正文快照】: 教育的意义在于提供大量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但教育并非孤立存在的,“教育为社会事业之一种,亦为政治问题之一种,其一切因革,均与政治及社会组织有至密切的关系”[1]645。如同其他领域的情形一样,晚清时期中国的学制也与日益变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翁飞;吴汝纶与京师大学堂[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杨汉麟;李贤智;杨佳;;余家菊留英时期的教育活动与思想述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王青花;;民国时期中国大学崛起的动因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4 杨汉麟;李贤智;杨佳;;余家菊留英时期的教育活动与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杨艳华;;如何选好班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6 徐希军;1928-1937:国民党在大学推行党义教育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刘海军;;国民政府战时公费教育制的创立及其成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8 阳光宁;;民国时期学校社会科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安顺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宋红霞;试论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朱琼;孙世杰;;解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对新课程内容的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成宪;;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张建琼;;陶行知抗战时期的四川教育实践摭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宋瑞玲;;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严奇岩;;王国维与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翟广顺;;陶行知与毛泽东:历史的机缘和邂逅——纪念陶行知逝世60周年、毛泽东逝世30周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陈学军;;教育学立场的教育管理学——论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余波;徐仲林;;清末民初教育转型时期我国课堂教学特点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聂映玉;;浅议五四运动前后中美教育考察对中国初等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9 管弦;;国民党统治时期高校分布的演变及原因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胡振京;;日军大轰炸中的重庆教育摭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艳玲;民国时期中国职业指导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运明;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7 房保俊;国家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徐斯雄;民国大学学术评价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高晓东;民国时期科学管理思潮研究(1927-1937)[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斯义;创新型学校内涵式发展四维模式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博实;林传甲与黑龙江近代教育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丽雪;东省特别行政区教育研究(1896-1932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佳佳;民国时期我国自编初中英语教科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江丽萍;1920年名人学术讲演会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薛小雷;近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向外国学习的历史与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江西义教(国教)经费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正岚;民国体育法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杨昱;河北女子师范学院音乐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竞蓉,周洪宇;孟禄与壬戌学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刘海峰;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J];东南学术;2005年04期
3 邓宗琦;祝贺与建议[J];教育与经济;1991年01期
4 ;21世纪的中国教育[J];教师之友(小学版);1994年05期
5 燕国材;中国教育一百年[J];党政论坛;1996年09期
6 文木;;女士优先:中国教育留给人们的思考[J];教师博览;1997年12期
7 王建梁,王银平;1910年~1919年的中国教育发展[J];成人高教学刊;1998年04期
8 胡瑞文,陈国良;大力发展教育产业 促进中国教育超常规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07期
9 雷颐;中国教育的症结[J];社会科学论坛;1999年Z2期
10 贾永生;WTO与新世纪中国教育[J];教育艺术;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日程安排表[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2 ;中国教育家大会简介[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3 ;会员活动介绍[A];第三届中国教育家大会论文集[C];2006年
4 田利军;;30年代中国教育现代化思想大讨论述论[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蔡其勇;;中英国家课程标准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周可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教育新趋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宁本涛;李雪峰;;近二十年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内容分析——以《教育与经济》杂志为例[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李鑫华;;新中国教育四十年历史分期之我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谢家训;;中国教育经济学正经历着“科学革命”——简析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进程[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顾明远;;继承·发现·选择·创造——《中国教育的传统与变革丛书》总序[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为中国教育导航[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张春铭;“2006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揭晓[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晓霞;第二届中国教育家大会开幕[N];科技日报;2005年
4 赵婀娜;教育,需要“中国信心”[N];人民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贺春兰;背后的推力[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显峰;中国教育的“紧急状态”[N];科技日报;2005年
7 记者 翟帆;中国教育新闻网今日正式开通[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原琳;中国教育不能搞产业化[N];华夏时报;2004年
9 丁栋虹;谁“谋杀”了中国教育?[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徐光木;迎接中国教育的“民生时代”[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张平海;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黄健江;20世纪末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王彦力;走向“对话”[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彩霞;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兰军;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秉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海云;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莫瑞柏;壬戌学制的奠基、成型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曾爽;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袁德亮;《壬戌学制》:中国教育自主意识觉醒之标志[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毅;中国自由教育思想的历史追寻[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5 卜春鹤;民初教育团体与1922年学制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建章;试论同文三馆洋教习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关系[D];东华大学;2005年
7 曲明慧;论清末与民国前期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及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8 田雯;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秦莉;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比较[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秦毅;一个实业家对教育的思考与追求[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15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415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