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意义

发布时间:2018-01-26 21:15

  本文关键词: 陶行知 乡村教育 现代化 出处:《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陶行知一生致力于创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他从乡村入手,通过活的乡村教育来改造乡村社会,促进乡民生活的现代化:既有政治上的乡村自治生活训练以执民权,又有经济上的合作社训练以创造富的社会,同时更有各种教育形式和教育组织进行人的现代化改造。这一现代化方案对于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陶行知认为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所以其乡村教育思想就是通过乡村教育的改造来实现乡村社会包括政治、经济以及人自身的全方位的改造,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改造,最终建成一个现代的国家。
[Abstract]:Tao Xingzhi devoted his life to the creation of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life education adapted to modernization. He began with the countryside and transformed the rural society through living rur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people's life: both political training in rural autonomous life to enforce civil rights, and economic co-operative training to create a rich society.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all kinds of educational forms and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to carry out the modernization of human beings, which is of great value and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ety in China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 Tao Xingzhi believes that education is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refore, its rural education idea is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society, including politics, economy and people themselves,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hen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Finally, a modern nation was built.
【作者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所;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现代化视野中的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2012SJD880081) 南京晓庄学院青年专项“晓庄:教育革命的策源地”(2011NXY59)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0-092
【正文快照】: 从中国整个现代化的进程来看,始于20世纪20、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对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一次深入思考。其代表人物黄炎培、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等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现代化方案,同时身体力行地实践之,为促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代表人物之一,陶行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国良;姜彩丽;;论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甘胜界;;基于教学做评合一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组织[J];办公自动化;2011年10期

3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节选)——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J];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11年10期

4 梁燕平;;爱与学生教育[J];才智;2009年07期

5 王世枚;;高校课堂教学行为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林永希;杜杰;;陶行知的考试观及其对高校考试改革的现实关照[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2期

7 汪玉侠;;职业情感教育:教师教育不容忽视的主题[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12期

8 刘秀峰;张秀春;廖其发;;贫困县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其治理思路——基于对山西省岚县县域教育的调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3期

9 曾德强;;陶行知终身教育思想研究[J];成人高教学刊;2007年05期

10 曾德强;;陶行知终身教育思想研究[J];成人教育;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徐志辉;孟桂英;;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现代化——兼论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乡村教育改革的启示[A];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季邦建;;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教育有效策略探寻[A];第五届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获奖论文集(上)[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忠厚;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何建国;领袖著作与意识形态: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研究(1919—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玲;战争、国家与女性:抗战时期宋美龄的妇女动员[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更立;异化与回归[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吉标;规范与自由[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贾宏燕;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孙元涛;中国教育研究发展空间的再寻找[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汪楚雄;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欧群慧;云南省黎明市孟波镇中学多元文化教师民族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桂玉;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尝试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黄立宇;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段落阅读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姚玉红;阅读教学塑造中职生健康人格的方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付秀娜;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燕娟;回归生活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晓朋;民国时期的江苏省乡村师范教育(1922-1937)[D];南京大学;2011年

7 张玉梅;论教学与生活的联合[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小兵;民国时期教育救国派知识分子价值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海生;当代中国农村教育应有的哲学理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全英;大学教师应有的职业个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明磊;复兴学校:悲壮的民间乡村教育远征[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02期

2 周谷平,陶炳增;20世纪初乡村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5期

3 曾祥伍;;乡村教育何时不再困惑[J];乡镇论坛;2006年09期

4 李伟言;;执著地寻找乡村教育的人文之火——读刘铁芳著《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J];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05期

5 陈全功;李忠斌;;努力办人民满意的乡村教育——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乡村教育支持体系的调查[J];教育与经济;2009年01期

6 李锦辉;;重建乡村教育的知与行[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年03期

7 段俊霞;;富裕文化与乡村教育发展:机遇、挑战与对策[J];教育导刊;2010年12期

8 马流辉;;皖南乡村教育调查笔记[J];中国老区建设;2011年03期

9 闫守轩;;乡村教育“悬浮态势”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科学;2013年02期

10 徐宗恺;;推行乡村教育的重要问题[J];教育与职业;192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志辉;孟桂英;;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现代化——兼论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乡村教育改革的启示[A];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张惠娟;;乡村教育运动的再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王玉国;;“离土”视域下中国乡村教育问题考察——兼论乡村教育之人文重建[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王惠卿;;学陶师陶 改革乡村教育[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5 吕志伟;赵冬梅;;我的乡村教育观——让科学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吕云飞;张光辉;苗磊;;“乡村教育”运动思潮原因浅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王晓明;周慧梅;;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乡村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5)——中国学校史志[C];2009年

8 刘军;莫志斌;;傅葆琛乡村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赵焕娥;;办好乡村教育 带动全村致富[A];成长中的新型教师——山西省师范教育改革实践与探索[C];2000年

10 李自典;;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教育运动:国家、社会团体与民众的互动研究[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铁芳;文化破碎中的乡村教育[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2 刘铁芳;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3 钟发全;乡村教育,否定之中的超越[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刘铁芳 本报记者 靳晓燕;乡村教育:呵护儿童少年快乐成长[N];光明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苏婷 通讯员 顾松灿;乡村教育精彩上演“升级版”[N];中国教育报;2013年

6 郭立场;重建乡村教育[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7 ;相振港:用心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教育[N];江苏教育报;2013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 李涛;乡村教育的出路不是简单“回归乡土”[N];中国教育报;2014年

9 徐娟;扭转乡村教育被边缘化的局面[N];光明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张小军 童光现;隔河相望,共谱乡村教育恋歌[N];中国教育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娟;苏南乡村教育研究(1905-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许庆如;变革与传承:近代山东乡村教育研究(1901-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田静;教育与乡村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红婷;无根的社区 悬置的学校[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张济洲;文化视野中的村落、学校与国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屈博;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研究群体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吴连芬;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浙江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考察[D];杭州师范大学;2007年

3 常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乡村教育的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袁绍光;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与农村城镇化[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 袁方成;财政短缺下的乡村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阮美玲;浙江近代乡村教育与农村人口变迁[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芳;乡村学校的衰落与乡村教育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8 许亚昔;古is乡村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9 夏明君;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对于当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D];湖南大学;2009年

10 季小燕;中国现代乡村教育实践的探索者——刘百川[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666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4666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e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