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合宜性”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重读《道德情操论》
本文关键词: 合宜 道德教育 启示 出处:《学术论坛》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道德情操论》中,"合宜性"是对道德评价的基本依据。文章认为道德教育是培养"道德人"的活动,它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科学的教育内容、合宜的方式方法、适当的奖惩制度等完美的结合,才能展示道德教育的魅力。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师生都应把自己的思想观点用自己组织的逻辑语言真实地表达出来,并力图使对方理解,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得以传达。
[Abstract]:In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 "suitability" is the basic basis of moral evaluation. The article holds that moral education is the activity of cultivating "moral person", which needs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al content. Appropriate ways and means, appropriate rewards and punishment system and other perfect combination, can show the charm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express their ideas in the logical language of their own organization and try to make each other understand so that their thoughts can be conveyed.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国防教育学院党委;广西大学政治学院;
【基金】:2011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一般资助科研项目“广西高校大学生道德信仰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成果(200103YB005)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所谓“合宜性”,是指通过当事人的情感同旁观者的情感是否相一致,来判断他人的行为是否正确而又合宜。如果赞同他人的情感符合客观对象,也就说我们同情他们;反之,就是我们不同情他们。在判断或是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将自身的情感与他人的情感进行对比。我们对于当事人的同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华;;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磨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叶坦;论道德伦理与经济利益──“义利”观念的时代演化与市场经济伦理的建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蒲德祥;;幸福组织: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武立敬;刘月岭;;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黄晓;;适应与超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一点浅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6 宋慧;;利己与利他——从“亚当·斯密问题”入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7 叶常林;;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综述[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徐孝霞;道德情感教育中的“同情”与“移情”[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袁名松;;道德蜕化中的道德情感原因探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崔浩;;探析亚当·斯密的道德同感说[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赵万里;;“制度人”假说[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李义天;;运气究竟有多重要?——美德伦理视野中的运气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解明;;浅谈有时代特色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晏鹰;朱宪辰;;理解诺斯制度分析理论的变化[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杨秀香;;幸福与信任的重建——信任价值的当代生活视角[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杨秀香;李辉;;社会和谐对公共文明的诉求——从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视角[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郭金鸿;;道德责任与当代道德建设[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姚轩鸽;;税收伦理问题初探[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黎元奎;;中国证券监管:价值模式及其转换——一个经济伦理学视角[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薇;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D];南开大学;2010年
4 金道铭;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曾友中;马克思货币理论与当下金融危机[D];武汉大学;2010年
9 田自安;政治因素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沙占华;民生效率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华丽;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论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夏兰英;良知不存,法将焉附[D];湘潭大学;2010年
4 陈银;金融危机的货币哲学解读[D];湘潭大学;2010年
5 赵亚男;法律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刘彬;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卫方方;亚当·斯密交换伦理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伟芳;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D];苏州大学;2010年
10 王昕;《道德情操论》的行为合宜性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中英;给定身份还是培育尊严?[J];江西教育科研;1996年05期
2 陈尚钦;从认知到行动——读袁振国《当代教育学》道德之篇章有感[J];江西教育;2005年18期
3 徐孝先;;道德教育的审美渗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4 白荣欣,刘保宏;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历史考察及关系探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02期
5 仇龙河;道德教育要弘扬传统美德体现时代精神[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6 李太平;可持续发展与道德教育[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7 杨玉宝;论传统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崔景贵;分化·冲突·整合——析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关系[J];教育导刊;2001年23期
9 张铁勇;试论当代德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J];甘肃理论学刊;2002年01期
10 罗箭华,黄孟珍;道德教育应以“中间层次”人群作为切入点[J];理论观察;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刘荣才;;儿童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余玉花;;论道德教育的现代困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齐学红;;道德教育的文化人类学视野[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蕊;;诺丁斯关怀理论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7 张华;;学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8 余志祥;;孔子、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吴元训;;德谟克利特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韩伟;常家树;;校园德育人性化教育的和谐需求[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树彬;在对话与沟通中成长[N];文汇报;2004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李满意;在审美中进行道德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蒋建华;道德教育需要精耕细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解艳华;朱小蔓:至情至性投入情感道德教育[N];人民政协报;2008年
5 唐棠;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N];广西日报;2004年
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杨眉;论道德的心理保健功能[N];中国教师报;2007年
7 记者 毛新;教育青少年学会做人[N];黄石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杨桂青;道德教育“变脸”[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张宏玉邋记者 初霞;以传统文化塑造师生品德[N];哈尔滨日报;2007年
10 ;开展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N];人民公安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昌汉;衰落与复苏: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尚靖君;学校道德教育生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杨姿芳;“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D];武汉大学;2012年
5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瑞生;学校精神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欣,
本文编号:1473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473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