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本文选题:民族地区学校教育 切入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出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摘要】:学校教育传授知识的集中性、系统性使学校成为当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教育中科学与宗教的矛盾、学校时空的有限性以及学校教育与生活的相对分离,造成学校教育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不完整、脱离现实生活以及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有限等困境。故在学校教育中要合理选择民族文化作为教育内容,并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结合,以保证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在传承民族文化内容和方式上实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构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认同的互利共生模式,以保证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性。
[Abstract]:Due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in school education, the limitation of school time and space, and the relative separ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life, the school becomes the main way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nation because of the centralization of the knowledge imparted in school education, the limitation of school space and time, and the relative separation between school education and life. As a result of the incomplet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ed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difficulty of separating from the real life and the limited role of school education in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we should reasonably choose the national culture as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integrity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nation, and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and traditional in the content and way of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education, we should establish a mutually-beneficial symbiosis mode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谐社会’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2007JJD880234)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蒋劲松,何冰;太虚科学技术观略述[J];法音;1999年11期
2 王鉴;;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张学敏;王爱青;;中小学教育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微[J];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4 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5 钱兆华;高文芳;;解读“人及其社会是文化的产物”[J];科学经济社会;2008年04期
6 陈炎;;“宗教”与“科学”[J];文史哲;2008年06期
7 董文强;邹富汉;;文化、文明与人文精神[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董艳;;抓住机遇 加大投入 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对《规划纲要》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J];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03期
9 陈婷;;论地域文化的教育价值[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7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里奥·瓦尔戈斯·略萨,于海青;全球化、民族主义与文化认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04期
2 费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J];读书;1997年10期
3 杨建义;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建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长效机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4 乔健;民族多元与多元文化[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白庚胜;;民间文化传承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王海燕;;试论地域文化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李泽然,车金明;哈尼族传统教育的内容、形式及特点[J];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8 王鉴;试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与一体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9 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01期
10 刘正寅;试论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形成与发展[J];民族研究;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洁,冯国文;珠江三角洲学校教育现代化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3期
2 唐凯欣,金红梅;信息、知识、智慧——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该给予学生什么[J];继续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3 马昌秀;浅谈通俗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J];新疆有色金属;2002年S1期
4 马立华;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从学校教育抓起[J];党政论坛;2002年03期
5 李家成;论个体生命立场下的学校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6 赵尚松;学校教育中心理虐待探析[J];教育评论;2002年01期
7 王俏华;对信息化社会学校教育的重新思考[J];教育探索;2003年07期
8 白俊奎,张鹏,曾佑君;试论大教育的特性与学校教育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09期
9 李家成;学校教育是一个利益场——“利益”视角下的学校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毛颂;学校教育必须重视个性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艳云;;论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开展[A];图书馆理论与实践[C];2002年
2 徐志球;;浅议电脑网络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陈培霞;;浅析学校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传德;戴双翔;;外国学校管理史话(七) 德、日、俄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概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秦玉友;;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衰减问题研究——以中南某县为例[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耿培炳;;碘缺乏地区学校教育改革刍议[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7 胡辛人;;关于写作《浅论华中敌后的干部学校教育》一文的几点体会[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第二届年会纪念特刊[C];1985年
8 夏玮;;浅谈一堂好课[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9 蔡虹;郭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刘传德;戴双翔;;外国学校管理史话(六)——英、法、美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璋(作者为金华市教育局副局长);学校教育的生命价值[N];金华日报;2005年
2 泰州市教育局局长 宋吕银;“五严”背景下学校教育大有作为[N];江苏教育报;2009年
3 西南大学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黄雪梅;学校教育创新活力从何而来[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郭淑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教育途径[N];南方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张颖;学校教育:多元冲击,,坚守前行[N];福建日报;2013年
6 周润智;健全的学校教育[N];光明日报;2000年
7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王大良;灾后学校教育的反思与重建[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唐山市丰南区委宣传部 张树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N];河北经济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赵宇清;校长: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N];黑龙江日报;2006年
10 张志勇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研究员;让社团成为学校教育第二轨道[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滕志妍;世俗时代的宗教与学校教育关系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斌;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伟胜;现成生活与可能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冉玉霞;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薛晓阳;学校制度情境中的学生道德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春洲;学校教育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李亚娟;学校教育负担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郭佳;论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合理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曹艳艳;学校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有限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刘玉侠;学校考试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良田;西藏宗教寺院教育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3年
7 赵永进;梁启超的学校教育思想和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沙莉莉;T村学校教育及其功能的变迁[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9 王连英;20世纪初到30年代中期察哈尔地区的学校教育[D];内蒙古大学;2007年
10 李飞跃;儿童同情丧失与学校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56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656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