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出路
本文选题:民族地区学校教育 切入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出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摘要】:学校教育传授知识的集中性、系统性使学校成为当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教育中科学与宗教的矛盾、学校时空的有限性以及学校教育与生活的相对分离,造成学校教育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不完整、脱离现实生活以及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有限等困境。故在学校教育中要合理选择民族文化作为教育内容,并注意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结合,以保证传承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完整性;在传承民族文化内容和方式上实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构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认同的互利共生模式,以保证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性。
[Abstract]:Due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in school education, the limitation of school time and space, and the relative separ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life, the school becomes the main way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nation because of the centralization of the knowledge imparted in school education, the limitation of school space and time, and the relative separation between school education and life. As a result of the incomplete na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 inherited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difficulty of separating from the real life and the limited role of school education in inheriting the traditional national culture, we should reasonably choose the national culture as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ensure the integrity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nation, and realize the combination of modern and traditional in the content and way of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education, we should establish a mutually-beneficial symbiosis mode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谐社会’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2007JJD880234)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鉴;;论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张学敏;王爱青;;中小学教育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探微[J];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3 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J];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4 钱兆华;高文芳;;解读“人及其社会是文化的产物”[J];科学经济社会;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秀华;;工业社会休闲异化批判[J];黄海学术论坛;2010年01期
2 王征;;审美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毛华滨;;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价值论思考——兼论社会规律的客观性[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贾丽;;民事诉讼视野内的妇女合法权益保护[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张玉;;浅谈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从教师自身素养的角度出发[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郭晓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王永峰;;从生产力理论看人与自然和谐的条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曾银慧;;无奈的选择与启示——也谈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张亚楠;;瞿秋白妇女解放思想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魏光奇;小说在社会史研究中的史料价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庚胜;;民间文化传承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王海燕;;试论地域文化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李泽然,车金明;哈尼族传统教育的内容、形式及特点[J];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4 王鉴;试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与一体教育观的形成与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04期
5 王鉴;多元文化教育:西方少数民族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J];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01期
6 刘正寅;试论中华民族整体观念的形成与发展[J];民族研究;2000年06期
7 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年06期
8 王钢;个体民族意识与学校教育[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9 陈大路;谷晓红;;地域文化对基础教育学校课程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8年01期
10 王海燕;;试论地域文化对儿童发展的意义[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仇立运;学校教育也要打假[J];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02期
2 任洁,冯国文;珠江三角洲学校教育现代化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3期
3 罗立群;略论学校教育的情感性[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4 唐凯欣,金红梅;信息、知识、智慧——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该给予学生什么[J];继续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5 王秀兰;学校教育要以生为本[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04期
6 马昌秀;浅谈通俗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J];新疆有色金属;2002年S1期
7 马立华;创新精神的培养应从学校教育抓起[J];党政论坛;2002年03期
8 李家成;论个体生命立场下的学校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5期
9 赵尚松;学校教育中心理虐待探析[J];教育评论;2002年01期
10 尹晋英;略谈档案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2年2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艳云;;论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开展[A];图书馆理论与实践[C];2002年
2 吴小辉;魏琳琳;;让孤独与学生说再见[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3 王佩芳;;让科技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A];创新在这里奠基——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汇编[C];2006年
4 杨继生;;学校教育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李强;;学困生与学校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陆再勤;;浅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7 徐志球;;浅议电脑网络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张鹤;;博物馆如何加强与学校教育的联系(摘要)[A];北京博物馆学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文集[C];1987年
9 廖永铭;叶永恩;;浅谈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联系对学校教育的作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10 胡蝶;;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几点思考——基于学校教育的视角[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璋(作者为金华市教育局副局长);学校教育的生命价值[N];金华日报;2005年
2 泰州市教育局局长 宋吕银;“五严”背景下学校教育大有作为[N];江苏教育报;2009年
3 西南大学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黄雪梅;学校教育创新活力从何而来[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陶西平;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体制化探索[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郭淑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教育途径[N];南方日报;2013年
6 记者 刘子烨;学校教育不能再重“英”轻“汉”了[N];联合时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颖;学校教育:多元冲击,,坚守前行[N];福建日报;2013年
8 周润智;健全的学校教育[N];光明日报;2000年
9 记者 苏天瑞 通讯员 吴瑾玉;全市关工委学校教育工作会议在虞城县召开[N];商丘日报;2009年
10 赵泰文;督促指导学校教育关工委工作[N];毕节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英;民族学校教育中的隐性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滕志妍;世俗时代的宗教与学校教育关系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宏;散居回族学校教育的隐性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张斌;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程红艳;儿童在学校中的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伟胜;现成生活与可能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振宇;近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儿童问题研究:儿童史学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春洲;学校教育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李亚娟;学校教育负担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郭佳;论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合理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曹艳艳;学校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有限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朱云艳;美国家庭学校教育之父—约翰·霍尔特家庭学校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刘玉侠;学校考试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良田;西藏宗教寺院教育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3年
8 赵永进;梁启超的学校教育思想和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沙莉莉;T村学校教育及其功能的变迁[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王连英;20世纪初到30年代中期察哈尔地区的学校教育[D];内蒙古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56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656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