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爱“好”
本文选题:教师 切入点:爱“好” 出处:《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08期
【摘要】:当前我们对教师德性存在着"底线崇拜"的认识误区,即以拔高论、相对论、无效论来推理教师德性,认定教师不应该去爱"好",可事实上教师爱"好"行为本身与异己的境况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为摆脱这一困境,必须通过疏解教师受教与施教间的张力关系,从受教于"己"、施教于"众"、群己得兼等方面来把握教师爱"好"德性的理论内涵,进而通过证成爱"好"、行动爱"好"、社会爱"好"等方式,来推动现实生活中教师爱"好"德性的有效展开。
[Abstract]:At present, we have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adoration of the bottom line" to teachers' virtue, that is to say, we can infer teachers' virtue by exaltation theory, relativity theory and invalid theory. It is believed that teachers should not love "good", but in fact there is no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love for "good" behavior and the situation of dissidents.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is dilemma, we must solve the ten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teaching and teaching. To grasp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teachers' love of "good" virtue from the aspects of being taught to "oneself", teaching "people", and so on, and then, by proving that teachers love "good", acting "good" and social love "good", etc. To promote the real life of teachers love "good" virtue of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道德教育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12JZD002)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G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小枫;;《爱弥儿》如何“论教育”——或卢梭如何论教育“想象的学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01期
2 李敏;檀传宝;;师德崇高性与底线师德[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06期
3 甘剑梅;教师应该是道德家吗——关于教师道德的哲学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03期
4 袁振国;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05期
5 王凯;;近年来我国师德观念发展的三大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裕华;;论古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李才华;;唯物辩证法对西方科学合理性理论的超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郑亚莉;;道德选择—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王小琴;;音乐伦理学论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李卫东;;论幸福的社会属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吴先伍;理性与情感: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差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彭正梅;;学习中的消极经验之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蒲德祥;;幸福组织: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彦录;;论君特·格拉斯小说中的反乌托邦情结[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汪其昌;;信托财产权制度的特质及其经济学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孙桂丽;;也谈教育学术人生——学术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华侨大学90后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7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9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10 陈忠;;实践: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反省的实践观”及其哲学意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汤晓莉;社会医疗保险可携带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常春;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中的公平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肖劲舟;马克思和谐理论视角下中道思想的当代价值[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韩会平;《米德尔马契》中乔治·艾略特女性伦理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时忠;;教师道德越高越好吗[J];中国德育;2010年02期
2 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3期
3 黄向阳;;师德的边界——兼评电视辩论“先跑老师该不该受到指责?”[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李甘省;我们的道德底线在哪里?[J];才智(人事人才);2004年05期
5 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6 王晓莉;卢乃桂;;教师应对教学道德冲突的策略及其实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09期
7 ;教育部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工作[J];人民教育;2005年08期
8 顾云虎;;教师道德的自我实践原理[J];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12期
9 王晓莉;卢乃桂;;当代师德研究的省思:与国外教学道德维度研究的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10 甘剑梅;教师应该是道德家吗——关于教师道德的哲学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1667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667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