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人类学与教育的融合及其发展
本文选题:文化人类学 切入点:教育 出处:《贵州民族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美国教育人类学的早期发展主要是由文化人类学家所推动的。人类学家对于少数族群儿童成长,尤其是族群文化与儿童人格养成问题的关注,促进了美国教育人类学的萌生和发展。本文着重论述了20世纪美国文化人类学与教育相结合的过程,讨论了美国博厄斯学派的文化与人格研究对教育问题的理论与观点,以期对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发展有所借鉴。
[Abstract]: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 mainly driven by cultural anthropologists, who were concerned about the growth of minority children, especially the issue of ethnic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rocess of combining American cultural anthropology with educ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discusses the theories and viewpoints on education in the study of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of the Boys School of America. In order to lear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分类号】:G171.2;G5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军;;文化:软实力、硬实力及其相互关系[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冯智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3 高桦;文化人类学对于攻击性研究的启示[J];青年研究;1998年05期
4 谭必友;陆群;;文化民族学与民族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界说[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唐辉;;遥聆八股声如雷——八股文的文化学背景与文体学内涵[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李宏香;;日本文化概观[J];作家;2008年06期
7 范晓辉;;《菊与刀》再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04期
8 贾庆军;日本人的世俗精神——重读《菊与刀》[J];书屋;2005年09期
9 吴开婉;;文化与旅行:基于概念的探讨[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秋月;;留日学者金文学出版文化学专著[J];侨园;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中国傩俗礼仪文化丛书编辑缘起[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曲六乙;;傩魂[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晓宇;;《文化学概论》(郭齐勇著)简介[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4 赵立彬;;从“文化”到“文化学”:一门新学科在中国的经历[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徐杰舜;;葫芦文化:中华民族凝聚的文化基因[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6 朱映占;尹绍亭;;再论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的理论与方法[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许雯霞;;再读《菊与刀》——看其现实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傅广典;;重视地域文化的认定、发掘与保护——房陵文化圈启示录[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金海;;论草原文化的基本价值体系[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黄建钦;;旅游·民族文化·生态人类学[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俊生;也谈文化学学科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孙燕;吴渝生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西部[N];中国民族报;2007年
3 实建;聚落、乡土建筑与文化人类学[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4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杨庭硕;文化对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适应具有层次差异[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吴中胜;第四层证据:寻找失落已久的熊图腾[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叶舒宪;图腾批评与图腾文化[N];文艺报;2007年
7 许柏林;关注文化的“格式”[N];人民日报;2007年
8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盟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委 安纯人;加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力度[N];文汇报;2008年
9 解玺璋;文化是什么[N];北京日报;2002年
10 亦平;我能拥抱你吗[N];中国妇女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旭;一个文化资本的生成与运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乌日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何艳;论传统文身的功能[D];海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杨艳;略论老挝佬族衣食住行禁忌[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4 王琳;乡村庙会象征符号解读[D];安徽大学;2011年
5 崔国春;乡村社会变迁中的仪式传播[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6 高国栋;从悬鱼看中日文化的源流关系[D];鲁东大学;2012年
7 魏琳;从丧葬仪式看村落文化的涵化[D];云南大学;2010年
8 朱蕾;江南传统节俗与社群关系网络[D];苏州科技学院;2011年
9 韩小娟;陕北领牲仪式考察及其文化意义解读[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10 叶青;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建筑环境的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767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676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