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留村与村落重振:乡村学校嬗变与村落发展探析
本文选题:乡村教育 + 月山春晚 ; 参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基于对举水学校百年变迁的追踪研究发现,乡村学校的兴衰与乡村文化传承及村落发展息息相关。在始自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末的"文字下乡"运动中,由地方政府、民间乡绅及村级组织合力推动了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有效地传承了乡村文化,延续了村落发展。从21世纪初开始的由社会、政府及村民"共谋"推行的"文字上移",虽然促进了农村基础教育自身的发展,但却加速了乡村文化的断裂。而为了应对"文字上移"给村落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村民们正在逐步地"文化自觉",试图通过村落的集体动员,延续"文字留村",谋求村落重振。因此,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传承发展乡村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文化软实力。
[Abstract]: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hange of Qianshui school in the past century, it is found that the rise and fall of rural school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heritance of rural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to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movement of "writing to the countryside", the local government, the folk gentry and the village-level organization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chool education, effectively inherited the rural culture and continued the village developmen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character shift" carried out by the societ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villagers "conspired"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itself, but accelerated the breakage of rural culture.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character shif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the villagers are gradually "cultural consciousness", trying to continue the "character to stay in the village" through the collective mobilization of the village, seeking for the village revitalization.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we must strengthen rural basic education, inherit and develop rural culture, and provide cultural soft power for rur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农村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基金】:浙江省农办“江南村落研究基地”项目“传统村落的价值传承与重塑发展研究”
【分类号】:G521;D42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村小学撤并的深层次影响[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1期
2 范先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动力及方式选择[J];教育与经济;2006年01期
3 叶敬忠;孟祥丹;;对农村教育的反思——基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影响的分析[J];农村经济;2010年10期
4 朱启臻;芦晓春;;论村落存在的价值[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叶敬忠;;发展、另一种发展与发展之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熊春文;;再论“文字上移”: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近期观察[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饶静;孟祥丹;;“国家和社会”框架下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江苏省A县L镇为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8 杨天平;;我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因、进程、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16期
9 陈小玮;徐敏;;乡村教育步入十字路口——专访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项目负责人吕超[J];新西部;2013年Z1期
10 李小鲁;;教育本质新探[J];现代哲学;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笃粮;;教育对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2 赵霞;;“三化”进程中乡村文化的秩序乱象与价值重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3 郭建如;国家—社会视角下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教育政治学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4 范铭;郝文武;;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三个“目的”的反思——以陕西为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5 岳永逸;传统的动力学:娃娃亲的现代化生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郑瑞涛;;社会转型期农村的非正式公共空间:集市[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7 王晓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三个问题——一种教育社会学分析的视角[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8 程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农村小学撤并的深层次影响[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1期
9 王飞;李彩琴;王艳林;;浅谈如何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工作[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5期
10 李中华;朱开君;;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玉国;;“离土”视域下中国乡村教育问题考察——兼论乡村教育之人文重建[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王海英;;农村小规模学校“存废”之辩——兼谈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价值坚守[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赵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背景下的教学点作用分析——基于中西部六省的调查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吴宏超;赵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黄佳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以及对策[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吴成立;;民间组织与宗教:藏区乡村的社会控制——以西藏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为例[A];任乃强与康藏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C];2009年
7 陈沛照;;话语边缘与原生态文化反思——一个苗族村落教育的民族志记述[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8 冯雨峰;倪璐璐;;城市化中的村落流失与村落文化保护——以浙江兰溪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2013年
9 谢静;;城市下乡:民间组织的“第三空间”生产——“梦想中心”的建构与表征[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10 侯江华;魏淑娟;;现代化进程中村庄传统的流失——以上能村为个案[A];农民合作能力与表达能力建设项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洪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田静;教育与乡村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邓红;乡村少数民族儿童的学校生活: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的田野考察[D];兰州大学;2011年
7 谢冰雪;扩大的家族——洮河流域藏族传统民间组织沙尼调查[D];兰州大学;2011年
8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梅军;濒危的家园[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李利;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丽娟;语文新教材在农村小学施教中的适应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蔡景光;农村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3 魏杏杏;社区建设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林兰;霞浦畲族歌谣传承的考察与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翟冬园;贵州瑶山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文化路径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李新坚;勐海县勐混镇拉祜族学生低学业成就归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陈井婷;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徐婷婷;农村中学合并后教师管理的理性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绪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村民利益保障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尹超;农村人情礼俗消费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2 周飞舟;谁为农村教育买单?——税费改革和“以县为主”的教育体制改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 刘越山;;浙鲁苏推行村庄合并 中国农村出现大村庄发展趋势[J];山西农业(村委主任);2008年03期
4 党国英;;不可盲目推行“大村庄制”[J];村委主任;2009年12期
5 杨振威;;农村社区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J];村委主任;2010年17期
6 刘生全,孟春莲;教育批评的功能与回应[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7 王嘉毅;吕晓娟;;教育公平视野中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8 赵俊芳;;社会转型与大学的回应[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9 杨世松;;村庄合并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种选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10 范先佐;曾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必须慎重处理的若干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银利;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颖骏;;村落文化发展的新标志[J];新农村;2007年03期
2 王嘉栋;;村落文化对村民自治的影响——以陕西省A镇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5期
3 彭军;张晨;陈新祥;吴理财;李山;;“幸福村落”建设筑起美丽家园[J];政策;2013年06期
4 沈远新;新时期村落文化的嬗变与滞后[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5 董妙玲,施臻;试论村落文化与农民素质的提高[J];农村成人教育;2000年10期
6 葛长鲜;任中平;;转型时期村落文化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效应分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黄梅君;汪校芳;;村落文化的刷新及思考[J];宁波通讯;2008年08期
8 湖北省民政厅联合调研组;;探索社区建设好模式——以秭归“幸福村落”建设为例[J];学习月刊;2013年10期
9 梅祖寿;;深度推进村民自治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秭归“幸福村落”创建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12期
10 姚蓓琴;村落文化和农村两个文明建设[J];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袍江新区马山镇党委 高柏雄;新农村建设需要创新发展村落文化[N];绍兴日报;2008年
2 姜春良;加强村落文化建设[N];宁波日报;2010年
3 采访人 本报记者 方莉;传统村落急剧消失意味着什么?[N];光明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孙志华 杨卫中;感受永远的乡愁[N];丽水日报;2014年
5 金华市金东区政协副主席、孝顺镇党委书记 张旭辉;弘扬文化之魂 探索兴村之道[N];浙江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王小梅;新农村建设应力避千村万寨一面[N];贵州日报;2009年
7 采访人 本报记者 李慧;如何让传统村落“活”起来[N];光明日报;2014年
8 记者 骆尚木;昔日“进士村” 今涌文明风[N];绍兴日报;2010年
9 沈洁;和美,是这座家园幸福的底色[N];浙江日报;2012年
10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 但文红;美丽乡村建设与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利用[N];黔西南日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赞梅;村落宗族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王嘉栋;陕西关中村落文化对村民自治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364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736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