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从英国ICT课程变革反观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内容建设——基于知识、人本与社会三维融合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4-29 18:35

  本文选题:信息技术课程 + 变革 ; 参考:《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07期


【摘要】:2013年2月,英国教育部在新发布的国家学习计划草案中,将原有的ICT课程更名为计算(Computing)课程,无论是在课程目标还是在课程内容上都进行了深层次变革,从早先的课程应用取向回归至专业取向。通过分析英国此次课程变革的背景、原因和做法,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英国此次变革是在其达成知识、人本与社会统一基础上的一种理性回归。借鉴其变革思路,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和内容建设可以基于课程目标影响源——知识、人本与社会三维融合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进:在课程目标方面,用数字智慧进行替代描述,建设立体化三维目标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使用内容嵌套分级法解决学生个体差异问题,适应数字化社会生活需要,重视计算思维和高阶思维活动的设计等。
[Abstract]:In February 2013,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hanged the name of the original ICT course to Computation in the newly released draft of the National Learning Plan. Both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th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From the previous curriculum application orientation to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causes and practices of the British curriculum reform, we can roughly conclude that the British reform is a rational return on the basis of its knowledge, humanism and social unity. Drawing on its reform idea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goal and content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can re-examine the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humanism and social three dimensional fusion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in the aspect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 In the aspect of curriculum content, the knowledge content is deeply mined throug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mensions, and the problem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 is solv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content nesting and grading.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digital societ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sign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and higher-order thinking activities.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BCA100097)
【分类号】:G202-4;G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长海;王建梁;;德育课程变革的史学演绎——郑航《中国近代德育课程史》简评[J];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06期

2 尹弘飚;;重建课程变革联盟中的信任[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08期

3 曹辉;;混沌理论、复杂性与课程变革[J];现代大学教育;2011年02期

4 岳刚德;;中国教师教育课程的历史变革及问题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1期

5 冯静;黄继玲;;教师与课程变革——兼论对新课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02期

6 张华;刘宇;;试论课程变革的文化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01期

7 雷文;;探寻美国教育课程变革的缘由[J];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0期

8 尹弘飚;;论课程变革的制度化——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4期

9 唐丽芳;马云鹏;;文化自觉:课程变革中的学校文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03期

10 王艳华;;课程情景与课程[J];教书育人;2007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春燕;;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幼儿园课程——以陈鹤琴为代表的幼儿园课程变革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杨宝山;;基于全面学习苏联课程教材建设模式的历史探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申伟;;关于两年制高职教学改革的思考[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4 李文萱;;优化课程连结模式,促进学校课程品质提升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5 黄敏;;加强校本教研 提高高中生物新课程实施水平[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6 李文萱;; 《优化课程连结模式,促进学校课程品质提升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7 仲小敏;;我国现代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嬗变与思考[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张惠琴;;小学教师认知与实施新课改方案的调查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9 王郢;;美国EPDM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简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美玲;教师:革新的课程实践者[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张华(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主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五种理念[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3 黄炎;与孩子共成长[N];中国邮政报;2004年

4 杨莉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外对教师适应课改的研究[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钟启泉 刘徽;换一个视角看科学课程[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蒋建华;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陆静斐;考试改革加能力课程变革重文化[N];文汇报;2003年

8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胡德维;251个关键词,251个教改穴位[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孙洪泉邋胡海民;团结协作创一流 辛勤耕耘育栋梁[N];江苏经济报;2008年

10 李腼;应该传授少数民族学生什么样的知识?[N];中国民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辉;学校课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杨明全;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侯立平;文化转型与中国当今设计学学科本科教育课程设计的变革[D];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

4 夏雪梅;课程变革实施过程的研究:学校组织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宇;意义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易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高明;社会需求视域中的大学课程变革[D];南京大学;2011年

8 邓达;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D];西南大学;2008年

9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10 张树德;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慧;复杂性视域下的大学课程变革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2 李洪修;课程变革下小学教师合作有效性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龙龙;战后美国数学课程变革的历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4 徐冰;上海幼儿园课程变革中的教师专业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冯士季;地理课程变革背景下的教师自我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6 刘钊;30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观念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卓;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变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萍萍;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知识来源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敏;后现代课程理论中人的形象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陈吉良;清代湖南书院课程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21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821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d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