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支持及自尊的关系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30 18:49

  本文选题:主观幸福感 + 父母养育方式 ; 参考:《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年06期


【摘要】:目的探讨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与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支持和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社会支持量及自尊量表对济南市688名农村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农村初中生主观幸福感较高,自我满意度和生活环境满意度得分率分别为73.6%和70%,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得分率分别为61.6%和34.6%。女生的生活环境满意度高于男生(t=-3.440,P=0.001)。自我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积极情感及消极情感得分均具有年级差异(F=9.287~48.986,P=0.000)。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社会支持、自尊对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而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和过干涉过保护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消极影响。结论农村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且与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支持和自尊相关。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parental rear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of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688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Jinan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Parental rearing style scale,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scale. Results the score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73.6% and 70% respectively. The scores of positive emo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 were 61.6% and 34.6% respectively.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female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The scores of self-satisfaction, living environment satisfaction, positive emo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 were all different in grade. Parents' emotional warmth,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while mothers' refusal to deny, severe punishment and over-protection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Conclusion the level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rur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higher, and it is related to parental rear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steem.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胡芳;马迎华;胡利明;邓新龙;梅金凤;;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3期

2 蒋洁;聂衍刚;王晓敏;;青少年社会适应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11期

3 李冬霞;林小荣;林春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8期

4 叶晓云;;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自尊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5期

5 张军华;朱雪梅;;农村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11期

6 龙丽琼;;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7期

7 孔风;王庭照;李彩娜;和娟;王瑾;游旭群;;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2012年02期

8 蒋婷婷;;高职新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与自尊的关系[J];中国校医;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婷;;傣族初中生心理复原力与主观幸福感分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李江雪;魏晓丽;李巍;刘伟;;城中村青年心理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3 刘丽萍;;农村大学生发展、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11期

4 曾细红;郑惠文;;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5 党峥峥;党静;;农村中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年03期

6 唐洁;邓渝;;感知社会支持对学习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重庆医学;2014年06期

7 劳中兴;班兰美;;高职生社会适应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广西教育;2014年15期

8 李妍君;朱小爽;陈英和;;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幸福感:社交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03期

9 刘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归因方式及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重庆医学;2015年11期

10 周文霞;冯秋萍;胡媛艳;;地震后家庭幸福指数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丽;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克静;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刘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斐;大学生死亡态度、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倩;乡村旅游地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范晨霞;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幽默风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小菲;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贫困大学生自尊水平的影响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5 雷薇;商科生父母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励;离异家庭与非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家庭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雯;乳腺癌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及相关因素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韩洁;人民武装学院学生情绪智力、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文燕;初中生情绪智力、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立芳;广州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极盛,丁新华;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2期

2 戴斌荣,阴国恩;农村重点高中学生学校人际关系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4期

3 张奇;王锦;;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2期

4 温义媛;;高职院校新生团体生涯辅导训练的实验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艾丽;;医学新生的主观幸福感调查[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21期

6 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7 肖建伟,石国兴;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8 王为尧;张琳;;南京高校大学生幸福感提升困境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04期

9 夏俊丽;;高中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7年01期

10 谭雪晴;贾莹莹;;高师贫困生自尊、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戴巧云;青少年友谊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晓丹;城乡初中生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3 景英;中学生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4 刘庆;离异家庭背景下城市高中生的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超;中学生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金凤,王承明;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联研究[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杨世昌;杜爱玲;王新友;;儿童个性特征与其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12期

3 夏叶玲;庄淑云;孙英;王俊英;陈晓梅;张俊霞;木拉提;;维汉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人格及心理状况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4 李斌;岑延远;;大学生竞争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5 王家威;张玉燕;甘景梨;高存友;张伟红;周清安;;小学生行为问题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J];实用医药杂志;2009年06期

6 王家威;张玉燕;周清安;甘景梨;张伟红;高存友;;焦作市某校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调查[J];实用医药杂志;2009年08期

7 曹雅;;小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8 伍业光,唐全胜;父母养育方式对壮族大学生人格影响初探[J];中国学校卫生;2000年04期

9 沈家宏;大学生人格因素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4年10期

10 陶林,张玲,王春华;想改变性别的高中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性科学;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伍业光;;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在中国的应用[A];江苏民政医学2000论文资料汇编[C];2000年

2 杨世昌;张亚林;黄国平;郭果毅;;受虐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及其个性特征初探[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黄朝云;章军建;;大学生自我评价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伍业光;唐全胜;;父母养育方式对民族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作用[A];江苏民政医学2000论文资料汇编[C];2000年

5 孟馥;梅竹;付晓燕;陶香妹;;学习困难儿童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对照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张伟;林崇光;包爱俩;;温州市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高雪屏;于素维;苏林雁;;儿童青少年多动冲动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王丽颖;杨蕴萍;;父母养育方式对焦虑谱系障碍和人格障碍形成的影响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王丽;吴继霞;;大学生主体性人格以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裴秀英;肖祖芬;;父母养育方式对独生子女性格形成的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亚丽;“孩子是病人但父母需要治疗”[N];工人日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王华锋;戒除网瘾要从矫治性格缺陷入手[N];中国医药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世昌;受虐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及其个性特征初探[D];中南大学;2003年

2 魏峰;大学生人格五因素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周友焕;女大学生自爱及其与父母养育方式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乔昆;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5 孔维蕾;男性青少年犯罪者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支持特点初探[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6 杨帆;中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互关系[D];中南大学;2008年

7 倪芳;内蒙古地区高校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社会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8 高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BI)在高职院校学生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袁素瑛;中专生推理能力、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潘利华;初中生网络成瘾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257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8257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e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