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与排斥——中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状况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中国农民工子女 + 美国非法移民子女 ; 参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6期
【摘要】:尽管在政府和社会的努力下,中美流入地主流社会让渡了一部分的教育资源给各自的非主流社会成员——中国农民工子女和美国非法移民子女,但是他们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与主流社会成员仍然不对等。从制度安排、文化差异与利益争夺角度探讨中美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社会遭受教育排斥的原因,通过借鉴美国反针对非法移民子女教育排斥的经验,为中国农民工子女面临的教育排斥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
[Abstract]:Despite the efforts of the government and society, the mainstream society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given away some of its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and the children of illegal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their basic educ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and mainstream society members are still not equal. From the angle of system arrangement,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interest contention,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reasons why the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re excluded from education in the local society, and draws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opposing the educational exclusion of the children of illegal immigrant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al exclusion faced by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基金】:上海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12-36-2ZLX1210-01)
【分类号】:G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娟;流动儿童少年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多次转学经历的个案研究[J];青年研究;2005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吴新慧;;流动儿童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探源——基于杭州等地的调查[J];城市问题;2011年12期
2 王毅杰;史秋霞;;利益相关群体视角中的流动儿童学校教育[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史秋霞;;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的流向研究——以南京市某公办学校初中毕业班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4 周国华;翁启文;;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研究述评[J];人口与发展;2011年05期
5 吴锦艳;;老师眼中的学困生——对一个民工子弟小学学生的个案分析[J];文教资料;2006年32期
6 蔺秀云;方晓义;刘杨;兰菁;;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9年10期
7 胡宁;方晓义;蔺秀云;刘杨;;北京流动儿童的流动性、社交焦虑及对孤独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9年02期
8 史秋霞;;城市公办学校教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认知与困境[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桂平,张杉杉;国内学习困难儿童研究概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2期
2 李锐;试论学习困难学生的习得性无助[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3 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J];社会学研究;2002年05期
4 程玉兰,崔伊薇,吴汉荣;儿童学习困难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0年01期
5 牛卫华,张梅玲;西方有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佘凌,罗国芬;流动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余凌,罗国芬;谁对青年流动人口的下一代负责——兼谈“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J];青年探索;2003年05期
3 郑蓉;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4 王涤;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4期
5 李玉英;试谈对城市流动人口子女认识上的误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邱兴;;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教师的观念转变与作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7 王远伟;;“复合二元教育”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23期
8 许传新;;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06期
9 陈俊蕊;程绍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与教育对策初探[J];内江科技;2008年01期
10 李晋媛;张迎春;;近年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状况研究综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莹;黄亚武;;流动人口子女教学现状的实证研究——基于中部三省的调研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彭子建;李小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推动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会议暨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莹;;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形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基于中部三省的调研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探讨[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5 迟兆艳;;流动人口子女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穆美琼;;论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法律保护[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7 邱小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教育财政的视角[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刘翔;;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对策思考[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9 刘翔;;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10 穆美琼;;略论城镇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育——德育论丛(第二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赵婷;昌平流动人口子女都有学上[N];北京日报;2005年
2 记者 蒋夫尔 阮靖;乌鲁木齐95%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公办校[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李源 赖刚;北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达99%以上[N];宁波日报;2005年
4 虞卓华;逐步减免流动人口子女借读费[N];人民政协报;2004年
5 计琳;上海流动人口子女半数公办校就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李晓东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积极应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N];中国人口报;2007年
7 黄文辉;父母子女双受益[N];中国人口报;2007年
8 记者 王倩;杭州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是一篇范文[N];杭州日报;2007年
9 王林东;朝阳区检查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安全[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7年
10 记者 杨济泽 通讯员 肖元元;1.2万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公平教育[N];连云港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宝亚;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培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城市化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宁;城市边缘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阮朝扬;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地选择策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吕雪梅;流动人口子女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6 张涟漪;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政策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7 林泉君;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机会缺失的补偿性政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8 李荣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宋娟;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常燕;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407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840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