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解释学视角下教育硕士课堂教学的反思——“学生主体”的失落与回归
本文选题:教育硕士 + 学生主体 ; 参考:《继续教育研究》2014年12期
【摘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以课堂教学为主。在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个体需求的忽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师生之间缺少有效对话以及教师和学生对理论缺乏理解等现象,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失落,引发一系列培养问题。在哲学解释学视角下,尊重个体前见、设置有效对话模式、促进视域融合进行积极理解是使学生主体回归的有效途径。
[Abstract]:Education Master degree training mainly in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current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due to teachers' neglect of individual needs, the lack of effective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orie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course of classroom learning, and so on, It leads to the loss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 subject" in the course of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leads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of cul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it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students to return to their subjects by respecting individual preconceptions, setting up effective dialogue models and promoting the fusion of horizons for positive understanding.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643;G4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冯茁;曲铁华;;教育对话的本体论解读——哲学解释学的视角[J];教育科学;2008年01期
2 傅维利;教育硕士质量保证与培养资源供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5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李凯;颜炳罡;;庄子诠释方法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彭启福;;理解与实践——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种诠释学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修永;;图文之争:当代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姚进忠;;诠释视野下的个案工作[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德敏;杜辉;;关于《物权法》中水资源权属制度合理性的评介[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玉增;;从主体视角看法律思维对法治建设的意义[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10 耿波;;文化群落与都市文化群落的危机[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8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曹和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人本取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韩冬雷;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施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金生伟;竞技篮球运动表演艺术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继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冬;积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殷劭;好莱坞电影中的精神病人形象[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陈维铭;对话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孙利天;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J];长白学刊;2001年02期
3 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04期
4 李燕;关于教育交往中对话的几个认识误区[J];教育导刊;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单永新;徐德华;范钦杰;;农村教育硕士:落实农村科学发展观的生力军[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邓超华;王云兰;;农村教育硕士的学位性质与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年04期
3 张天雪;刘冬仙;;十年来我国教育硕士学术成效的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4 张瑞芳;;教育硕士现状调查[J];中国教师;2006年04期
5 陈小玲;黄水林;;教育硕士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年11期
6 周其国;周淑芳;邹二发;;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失真现象及其原因分析[J];教书育人;2009年06期
7 陈于清;新空间·新起点·新体验——教育硕士学习生活扫描[J];中国教师;2004年08期
8 杨启亮;教育硕士专业的课程制约性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1年03期
9 杨启亮;问题与对策:关注教师素质的教育硕士课程建设[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濮安山;数学教育硕士课程的设置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金稳;;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夏教师篇卷1)[C];2013年
2 陈永明;;呼唤教育界的“MBA”![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储召生;教育硕士缘何遇冷[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毕舸;教育硕士期待喝彩[N];四川日报;2002年
3 董建泽 徐洪义;曲师大教育硕士流动站落户庆云[N];德州日报;2011年
4 本报通讯员 黄燕子 记者 余彬;教育硕士,,掀起你的盖头来[N];湖北日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冯华;怎样报考教育硕士?[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赵群;教育硕士专业越来越火[N];光明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高翔;南京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突破1500人[N];中国教师报;2006年
8 董盛;教育硕士:历经十年招生体系形成[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郭久辉;河南:农村教育硕士,冷变热竞争激烈[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记者 苏婷;北京从本科毕业生中招收教育硕士[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世讴;教育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时花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中元;美国教育硕士课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曹麟光;广东省农村教育硕士政策实施效果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3 徐英;教育硕士移动学习组织与应用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佳;教育硕士培养效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黄伟;(数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龙兰;教育硕士(数学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与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治斌;基于教育硕士群体特征调查研究的现代远程教育辅助培养模式的初步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宏;教育硕士课程资源利用状况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雪晴;海南省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海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肖毅;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教育硕士课程学习效果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59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859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