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省域“农村特岗教师”来源结构及相关政策建议——以广西特岗教师为例
本文选题:农村特岗教师 + 特岗政策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26期
【摘要】:特岗教师"来源结构"合理与否,不仅是衡量特岗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相关特岗政策的重要依据。以广西特岗教师为例,通过对特岗教师的性别比例、学历结构、毕业院校层次和拟任学科等八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特岗教师"来源结构"呈现性别比例失衡、学历结构基本合理、师资来源以地方本科师范为主、民族分布结构合理、政治素质好、大多具备从教资格,但整体从教水准良莠不齐等特点。鉴于此,应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更多男性进入特岗教师队伍;优化特岗教师学源结构和地源结构;提高省内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培养质量;继续利用特岗政策优化农村中小学学科设置等,进一步完善特岗政策,提升特岗师资质量,促进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Abstract]:Whether the "source structure" of special post teachers is reasonable or no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special post teachers, but also an important basis for formulating relevant special post policies. Taking Tegang teachers in Guangxi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eight dimensions, such as sex ratio,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tructure, graduation college level and the subject to be appoin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source structure" of special post teachers is out of balance. Th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tructure is basically reasonable, the source of teachers is mainly local undergraduate teachers, the ethnic distribution structure is reasonable, the political quality is good, most have the qualification of teaching, but the whole teaching level is mixed and so on. In view of this, we should take various measures to encourage more men to enter the contingent of special post teachers,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special post teachers' learning resources and local sourc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training in ordinary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rovince. We should continue to use the special post policy to optimize the subject setup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further improve the special post polic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pecial post teachers,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科技处;
【基金】:广西教育厅立项课题《广西高等师范招生制度研究》(课题编号:2012JS038)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卜卫;试论内容分析方法[J];国际新闻界;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桂玲;;工科高职院校学生应用文学习兴趣淡薄分析及对策探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徐子芳;王金香;王庆平;;增强教学亲和力,提高教学质量[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张明晶;;80后青年语文教师的迷失与救赎[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4 袁利;;浅谈素质教育下“和风细雨”式的德育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5 王婉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教学模式探索[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王有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移动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苗培周;杨晶;王彤;;学研结合,培养和训练高师学生科研能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赵庭;;家校合作的阻滞因素及消解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张荣花;;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对情感教学的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孙立梅;;谈师范院校学生资料积累技能训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景勤;;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玉生;;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的机制新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沈会成;;学困生的转化与预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4 张峰林;;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的实践策略思考[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2011年)[C];2011年
5 董朝霞;张译文;;党的“十八大”精神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体系设计[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6 陈志高;黄军强;;化学教学中学生“知识→能力”转化的培养探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1分会:基础化学教育[C];2014年
7 贺燕燕;;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之我见[A];2014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会贵;基础教育名师职业幸福的文化场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高文君;中学数学课堂探究水平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汪丽梅;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林成堂;教师的感情表演规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米广春;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曾庆涛;我国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林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及交往实践教育模式的实现[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智;高校新资助政策及其实施的育人功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发军;农村学业不良初中生学业成败归因现状及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林晗;从情感维度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毕红轶;新课程视域下的思想品德课生命观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孟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思考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永春;初中小班化课堂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丽艳;再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布白手法的运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白春屹;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现代转型思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冷宁;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金国婷;高中生的爱情观与爱情教育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耀威,王伯康;教师角色新论[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4期
2 贾方玉;优化农村村小教师素质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曾琦斐;;适应素质教育需要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J];科学教育;2002年03期
4 李和伟,王宇;浅析教育观念现代化对教师现代化队伍的影响与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5 孙瑜;;教师同样需要心灵慰藉——推荐《苹果与粉笔灰》[J];全国新书目;2003年10期
6 周德义;论概念教师与教师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02期
7 施秋奕,张肖琴;教师的专业自我与教师专业发展[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罗益民;;教学相长别论——教师主体、教师成长与教师学[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秦明秋;对新上岗教师应加强质量管理[J];基础教育研究;1995年02期
10 高松;;我院教师队伍建设之管见[J];武警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芳;;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朝霞;;探索幼儿园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优秀课题成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推动师生与学校持续发展[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年
4 张荣保;徐静;;浅谈如何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成长[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六卷)[C];2013年
5 ;夯实基础 开拓创新 努力开创教师教育工作新局面[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年
6 ;《上海百名教师书画精品集》[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吴惠平;;德才并重,推进教师队伍建设[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3)[C];2013年
8 山西省芮城中学课题组;;问题意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9 唐晓燕;;优化管理机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10 山西省芮城中学课题组;;问题意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赵玉生;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制度与伦理的双重关怀[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广东省中山市政法幼儿园园长 郭俊清;培养好新教师就是赢得幼儿园未来[N];中国教育报;2012年
3 ;完善教师教育体系 推进教师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山东省临沭县教育局 孙仕满;新教师培养切忌模式化[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策划 本报记者 韩世文 郑骊君 执行 刘亚文 崔斌斌;这样培养好教师[N];中国教师报;2014年
6 剑冰;撑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支点[N];南充日报;2005年
7 尹慧明;“非常6+1”打造魅力型教师[N];衡阳日报;2008年
8 通讯员 肖燕 记者 柳萍;西陵千余教师学前家访[N];三峡日报;2009年
9 早报记者 吴洁瑾;六成受访教师1年阅读不足4本[N];东方早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陈强 通讯员 立新;“双师型”教师这样造就[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毛齐明;教师有效学习的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安全;一个西部县农村教师结构五十年的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俞宏毓;教师发展指导者工作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马艳芬;教师教育发展困境的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沈t,
本文编号:1864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864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