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程创生“三状态”的哲学思考
本文选题:教师的课程创生 + 自在 ; 参考:《教育发展研究》2014年02期
【摘要】:本文借用"自在"、"自为"和"自在自为"三个哲学术语来说明教师课程创生的三种不同的发展状态。笔者认为,教师课程创生的"自在"状态和"自为"状态分别是课程领域崇尚"技术理性"和张扬"实践理性"的结果,而"自在自为"状态仍是绽放"解放理性"的期盼。教师的课程创生已完成了从"自在"状态到"自为"状态的历史性转变,如今应从现实的"自为"状态走向应然的"自在自为"状态。教师要走向"自在自为"的课程创生,需要教师自身自觉地建构与完善课程创生的内部"能量系统"的同时,也需要学校、国家等建立和健全课程创生的外部"支持系统"。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ree philosophical terms of "freedom", "self-doing" and "self-doing" to illustrate the three different developing states of teacher's curriculum creati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free" state and "self-serving" state of teachers' curriculum creation are the result of advocating "technical rationality" and "practical rationality" in curriculum field, respectively, while the state of "being at ease" is still the expectation of "liberating reason" blooming. The teacher's curriculum creation has completed the historic transformation from "free" state to "self-serving" state, and should now change from "self-serving" state to "self-serving" state. If teachers want to make their own way to curriculum creation, they need to construct and perfect the internal "energy system" of curriculum creation consciously,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need schools and countries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external "support system" of curriculum creation.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宁波大学;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课程创生机制的建构研究”(12YJA880098) 2013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农村教师课程创生素质提升的策略与路径研究”(2013N05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西顺;;“课程创生取向”刍议[J];教育导刊;2011年06期
2 王利军;;主客二分:从自在到自为再到自在自为——兼论马克思对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超越[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0年00期
3 熊川武;周险峰;;解放教师的课程创生之路——评《教师与课程:创生的视角》[J];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4 沈建民;;试论教师课程创生的“能量系统”的建构及操作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22期
5 沈建民;谢昱圣;;初中科学课程创生案例初探[J];课程教学研究;2013年12期
6 马云鹏;课程改革实验区追踪评估的最新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09期
7 余娟;郭元祥;;教师的课程创生:意蕴与条件[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12期
8 魏薇;陈旭远;;从“自在”到“自为”:教师专业自主的内在超越[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24期
9 沈建民;;走向“自觉”的课程创生——教师课程创生素质的提升与学校课程文化氛围的创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12期
10 张家军;;新课程实施的问题、原因与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光琳;;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惩罚及其避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2 王守恒;关于教育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殷世东;教师专业化的困惑及其对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汪昌华;;论班级弱势学生群体的社会资本缺失[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胡艳涛;;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6 查啸虎;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演进与现实思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周元宽;论教学过程中教师权威的消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陈群;重要他人对幼师女生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翟莉;学生家庭文化:影响师生关系的“远位变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王守恒;g,
本文编号:1871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871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