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学校满意度对孤独感的影响
本文选题:人际关系 + 孤独 ; 参考:《中国学校卫生》2014年10期
【摘要】:目的了解当前中学生孤独感现状,探讨中学生学校满意度与其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孤独感的相关性,为改善中学生孤独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感知的同学关系问卷和学校满意度量表,对四川省和重庆市的1 0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59.1%的中学生正处于中等以上程度的孤独;中学生感知的同学关系、学校满意度和孤独感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中学生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学校满意度与孤独感呈负相关,感知的同学关系与学校满意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6,-0.445,0.408,P值均0.01)。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学校满意度对孤独感有负向预测作用(R2=0.282,P0.01),学校满意度在感知的同学关系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当前中学生的孤独问题不容乐观,其感知的同学关系不仅对孤独感有直接预测作用,还可以通过学校满意度起间接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nelines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 satisfaction and perceived loneliness, so 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lonelines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1 000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were investigated with UCLA Lonely scale, perceived Student relationship questionnaire and School satisfaction scale. Results 59.1% of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in the middle or higher degree of loneliness, 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perceiv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school satisfaction and loneliness between sexes (P = 0.05), bu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ades (P < 0.05).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erceived peer relationship and school satisfaction and loneliness, and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r values between perceived classmate relationship and school satisfaction were -0.446- 0.445U 0.408 (P = 0.01). Perceived classmate relationship and school satisfaction have a negative predictive effect on loneliness. School satisfaction plays an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perceived peer relationship and loneliness. Conclusion the lonelines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not optimistic at present. The perceived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can not only directly predict loneliness but also play an indirect role through school satisfaction.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河北北方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880067)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娅俐,于沾国,吉峰,王焕起;职业中专学生与大学生孤独及自尊、抑郁的比较研究[J];山东青少年研究;1995年03期
2 葛明贵;余益兵;;学校气氛问卷(初中生版)的研究报告[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3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4 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Hsueh Yeh;童年中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中介变量检验[J];心理学报;2005年06期
5 田录梅;陈光辉;王姝琼;刘海娇;张文新;;父母支持、友谊支持对早中期青少年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2年07期
6 田丽丽;;青少年学校满意度发展特点及其对学校归属感的预测[J];心理学探新;2007年04期
7 于胜刚;王海英;;初中生学校生活质量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益兵;;学校环境知觉、自我评价对青少年学校满意度的预测作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刘敏;庄伟;曹晖;赵富才;;高职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我接纳、交往焦虑的关系[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吴新雷;刘海燕;;重点高中学生运动情绪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1年05期
4 李洁;甘怡群;周宇;;建筑设计师完美主义与工作倦怠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5 戴群;姚家新;;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关系: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自尊的中介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6 孟秀红;黄朝辉;孙莹;陶芳标;万宇辉;许韶君;;应对方式对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焦虑症状关联的中介效应[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5期
7 卢敏;殷恒婵;郭建富;;人际关系在运动影响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应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8 刘洋;郭玉江;;身体自尊在职业女性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模型检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张磊;殷恒婵;王茜;傅雪林;;应对策略在体育专业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能力与压力间的中介作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吴健;陈善平;潘华山;梁建平;;在锻炼情境下2种运动承诺结构模型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与人际能力、社会支持感知和自主性的关系[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杜渐;谭曦;吴朝阳;张杰;张靖;孔军辉;;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3 胡保玲;云乐鑫;;网络顾客购买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顾客信任的中介作用[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郭全根;;高校中青年教师离职倾向影响因素实证分析[A];第四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褚荣伟;;调节作用、中介作用及其在营销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沛;陈莉;;惩罚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公共物品两难中人际信任和合作行为的影响[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7 王茹;贾军;;优秀运动员目标定向、认知特质焦虑与自信关系的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杜运周;任兵;陈忠卫;;先动性,合法化与中小企业成长——一个中介模型及其启示[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范明;肖璐;;高管团队信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团队冲突的中介作用[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易学东;高博;;网店形象通过信任中介作用影响顾客购买意向[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联结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丁楠;高管团队社会网络、运作过程与绩效间关系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3 花贵如;投资者情绪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万益迁;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模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霞;管理者的职业弹性研究:结构及其前因后效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仁江;企业文化、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廷钫;知识员工自我管理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秦伟平;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嵌入:双重身份的作用机制[D];南京大学;2010年
9 冯旭;服务创新过程中一线员工创新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应洪斌;产业集群中关系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菲菲;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后的消费者信任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年晶;儿童忽视与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性的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阎巍;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华;教师期望对小学生人格的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红梅;蒙汉父母教育价值观、教养方式与小学生人格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柳中华;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姜亮;顾客感知价值与顾客满意、行为倾向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周志娟;初中生感戴、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丹;卷入程度对品牌偏好的影响:广告诉求的缓冲作用,,品牌印象的中介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曜;社会支持对自考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崇德,俞国良;论心理学视野中的学校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2 丁桂凤;教师对学生的行为控制定向与学校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3 于伟;;“学习目的”的三个层次[J];社会观察;2006年01期
4 伯特兰·罗素,宏志信;教育中的竞争[J];唐都学刊;2001年03期
5 范丰慧,史慧颖;校风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6 刘旺;田丽丽;;初中生学校生活质量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02期
7 邹泓;儿童的孤独感与同伴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年02期
8 王争艳,王京生,陈会昌;促进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的三种训练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1期
9 潘孝富,程正方;学校组织健康与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2期
10 周宗奎,赵冬梅,陈晶,蒋京川,Rachel Hundley孟菲斯大学心理系;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子涵;学生学校生活的社会学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昆;;大学四年中同学关系变化初探[J];高校德育研究;1985年04期
2 孙云晓,蒋凌妮;让孩子学会交朋友[J];少年儿童研究;2001年06期
3 范玲;;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入学女生同学关系不良一例[J];校园心理;2013年06期
4 柔橹;与自己的弱点拔河[J];中学生理科月刊;2002年08期
5 若梅;;我不够优秀 我很自卑[J];今日中学生;2011年Z4期
6 程桂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咨询技巧[J];攀枝花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7 吴祚稳;;初中新生厌学的心理辅导[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06期
8 吴琼;如何帮助大学生消除挫折[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赖建维;郑钢;刘锋;;中学生同学关系对情绪影响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许建阳;单亲孩子更需关爱[N];大众卫生报;2009年
本文编号:1885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885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