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西方课程思潮研究的创新之作

发布时间:2018-05-25 09:20

  本文选题:课程思潮 + 课程研究 ; 参考:《课程.教材.教法》2014年04期


【摘要】:正课程思潮总是对课程研究和课程实践产生着巨大影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在呼唤课程研究国际化的同时,也在着力强化课程研究的本土化。这既是课程理论发展的趋势,也是课程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无论是课程研究的国际化还是本土化,都需要以对西方课程思潮的系统而准确地把握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化"的前提和依据。而课程实践的创新性变革,也需要充分理解课程思潮的真实存在及
[Abstract]:The trend of thought of positive curriculum always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curriculum practic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or more than 30 years, the educational theorists in our country have called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are also focusing on strengthening the localization of curriculum research. This is not only the trend of curriculum theory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urriculum practice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r localization of curriculum research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ystematic and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western curriculum trends, otherwise it will lose its premise and basis. The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practice also need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real existence of curriculum thoughts and
【作者单位】: 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教育编辑室;
【分类号】:G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宗金;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课程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03期

2 汪霞;;怎样理解课程理论的作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04期

3 廖辉;;论课程研究学术传统的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19期

4 汪霞;;课程理论之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4期

5 和学新;学科中心课程思潮:20世纪的回顾[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年06期

6 高天明;;课程研究的范式:本土化与中国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和学新;学科中心课程思潮:特征与问题[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9 汪霞;;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本质与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10 屠莉娅;;聚焦课程政策过程:政策研究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丽珍;;基于网络的本土化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及模式的探讨[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2 张宝林;;论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本土化[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3 杨小微;;美日教育本土化变革的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李情;;学校“再生产理论”本土化的几个问题[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高天明;;我国近代教学方法变革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高艳侠;;对数字化环境中教学的几点认识——数字化教学手段分析研究[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7 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8 靳玉乐;;二十世纪美国七大课程事件评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何晓雷;;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鸿义;李坚评;;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文化思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李培超;环境伦理学需要“本土化”[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林玉蓉;英语教育也应突出本土化[N];光明日报;2004年

3 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国际课程中心主任 李绮娴邋李們 姚浩宇 编译;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取得平衡[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殷建国;国家课题《闲暇教育课程研究》开题论证[N];淮安日报;2011年

5 陈黎明 田刚;促农村教师本土化,湖南设立专项资金[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姜美玲;教师:革新的课程实践者[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岳刚德;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下的课程话语[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赵宁宁;全球化平台 规范化起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万学俊 何明艳 平川区响泉小学;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新课程实践[N];白银日报;2010年

10 黑龙江 王锐;网上谈课改[N];电脑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黄清;论质的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安桂清;整体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牧华;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向度[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廖辉;学校课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领悟课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魏晓婧;本土化中国课程教学论建构方法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于立杰;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费汝海;论课程自觉[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大芳;论教师即课程开发的主体[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焦炜;课程行动研究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刘钊;30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观念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乐韵;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赵成蓉;后现代视域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罗欢;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9329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9329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0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