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试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兼与高鹏、杨兆山商榷

发布时间:2018-05-29 14:51

  本文选题:教育学 + 研究对象 ; 参考:《学术界》2014年09期


【摘要】:一直以来,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聚讼纷纭、论争不断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教育学术界大致形成了所谓教育对象的四种观点:教育事实观、教育现象与规律观、教育现象观、教育问题观。尽管如此,学者们在此问题上仍然很难达成共识。最近,当笔者读到由高鹏与杨兆山两人联袂撰写的《"教育现象"何以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文时,再次引发笔者对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思考。笔者细读该文,发觉该文对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确立与指认存在诸多可商榷之处,为此,笔者以为倘要确立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势必要站在该学科关涉的方法论基础上,方才有可能求得一个妥当的解决。确立与指认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是基于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拥有的方法论或者说是方法论自觉的一个必然结果。
[Abstract]:All along, the research object of pedagogy is a controversial issue. Up to now, the domestic educational academic circles have roughly formed four kinds of views of the so-called educational object: the educational fact view, the educational phenomenon and law view, the educational phenomenon view, the educational problem view. Nevertheless, it is still difficult for scholars to reach a consensus on this issue. Recently, when the author read "why the phenomenon of Education" is the object of pedagogy, which was written by Gao Peng and Yang Zhaoshan, it once again caused the author to think about the object of pedagogy research. After reading the article carefully,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establishment and identification of pedagogical research objects. Therefor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f we want to establish the research object of a discipline, we must stand on the basis of the methodology involved in the subject. It is possible to find a proper solution. To establish and identify the research object of pedagogy is "educational problem" is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methodology or methodology consciousness based on pedagogy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H·A·吉鲁,谭晓玉 ,郑金洲;后结构主义者的论争及其对于教育学的几种影响:转向理论[特约稿][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01期

2 高鹏;杨兆山;;“教育现象”何以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J];教育研究;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7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杨丽萍;;论教师实践知识及其彰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胡沫;张加明;;走在生存向存在途中的人的意义世界[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王堰永;;原意复归——意义创生:朱熹诠释学追寻的最佳境界[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瑞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厚德”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7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8 孟建伟;;论创新文化之魂[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孟瑞;段静;;科学史的学科交叉特性及其联结科学与人文之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9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罗茜;黑暗中的希望之光[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王丽;陆九渊人生哲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成有信;教育学的对象及其两个相关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06期

2 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兼谈“真”问题的判断标准[J];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3 张海波;杨兆山;;“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研究;2011年11期

4 郝文武;教育学研究对象新探[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5 胡德海;;论教育现象[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年01期

6 陈先达;;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论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历史规律[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尤虎;;论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3年31期

2 叶红珍;;令人担忧的留守儿童[J];新课程(上);2013年12期

3 杨茉;;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J];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05期

4 章园;;从教师的尴尬看教育的诟病[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34期

5 王军强;刘军霞;;农村留守小学生诸多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学周刊;2011年09期

6 刘秀平;;清末民初奉天地区女子教育问题的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年03期

7 张雪华;;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实践和思考[J];考试周刊;2012年71期

8 李国强;;学生睡眠健康:一个严峻的教育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17期

9 李杰;;教师的自我表露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质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3年12期

10 杨群;;浅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及其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6期



本文编号:1951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951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4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