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TPACK协同建构模型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本文选题:TPACK + 协同知识建构 ; 参考:《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09期
【摘要】:信息时代教师必备TPACK是一个要求也是一个宣言。教师TPACK的发展方式是教师TPACK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学习作为协作知识建构的社会化过程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该研究将协同知识建构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到教师TPACK发展过程中,构建了教师TPACK协同建构模型。模型包括基于吸收生成的个人知识建构、基于参与协作的协同知识建构、基于共享创造的集体知识建构三个方面,具体包含吸收、反思、生成、内化、共享、论证、协商、应用、共享、创造等认知环节。基于此模型,团队在深圳南山区开展了促进TPACK发展的课程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TPACK协同建构模型能够促进教师TPACK发展,促进教师协同建构和智慧共享。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age teacher must TPACK is a request also is a manifes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TPACK is an urgent problem in the field of teacher TPACK research and one of the emphases of future research. Learning as a socialized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a common understanding. In this study, the concept and method of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TPACK, and the model of teacher TPACK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is constructed. The model includes three aspects: individual knowledge construction based on absorption generation,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based on participation and collaboration, collec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based on sharing creation, including absorption, reflection, generation, internalization, sharing, argumentation and negotiation. Application, sharing, creation and other cognitive links. Based on this model, the team conducted a curriculum practice stud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PACK in Nanshan District of Shenzh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construction model of teacher's TPACK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PACK, promote teacher's cooperative construction and share wisdom.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分类号】:G43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述强;曾小牧;;“目的性学习”与“知识建构社群”——加拿大多伦多大学“CSILE/Knowledge Building”项目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7期
2 韩菁菁;柴孝月;;课程BBS对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发展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年02期
3 谢海波;;网络教师共同体知识建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07期
4 李文光,何克抗;以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中认知目标分类框架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5 陈Z,;;知识建构:认知与技术的融合[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6 丁家永;国外有关知识测量与评价研究的新发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0年02期
7 柏宏权;在网络课程中设计自我解释的支持工具[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4年06期
8 陈静;;社会交互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年05期
9 杨惠;吕圣娟;王陆;彭艳均;;CSCL中学习者人际交往对高水平知识建构的影响[J];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10 余亮;;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Knowledge Forum案例的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列尊;;复杂认知模型与教学设计[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2 莫永华;魏文展;寇冬泉;;以人类分层传播模式探讨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整合[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3 容志贤;;一位建构主义的教师[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4 余勇;;厌学情绪的归因分析与辅导策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南科技学院 王慧君;科学探究:知识建构与科学思维[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潘晓南;基于自主建构知识的教学策略[N];光明日报;2006年
3 ;放手·调动·评价[N];中国教师报;2010年
4 《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特聘专家 于春祥;预习“金点”[N];中国教师报;2011年
5 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 李长萍;积极建构课堂交互教学文化[N];光明日报;2008年
6 ;高效课堂的规则文化[N];中国教师报;2011年
7 王小兵;新课程呼唤“牧羊式”教学[N];中国教师报;2005年
8 晓曹;别具一格的校庆[N];吉林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钟伟 郜云雁;“四融合”理念欲拨开学校信息化迷雾[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方安全;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佑镁;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妍;乔纳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陆晓红;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郑太年;学校学习中知识意义的缺失与回复[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殿森;论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6 陈振华;论教师成为教育知识的建构者[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赵建华;Web环境下智能协作学习系统构建的理论与方法[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娟;区域性在线教师培训的知识建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t,
本文编号:19529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952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