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幸福感指数的相关性

发布时间:2018-06-05 19:52

  本文选题:大学生 + 生命意义感 ; 参考:《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11期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幸福感指数的关系。方法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PIL)、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S)、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对569名大学生团体施测。结果 1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情感温暖、积极应对、幸福感指数正相关(r=0.401,0.416,0.404,0.661;P0.01);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幸福感指数、母亲情感温暖、积极应对正向预测大学生生命意义感(R2=0.542,P0.001);3幸福感指数、积极应对方式分别在母亲情感温暖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母亲情感温暖不仅直接预测生命意义感,还通过幸福感指数、积极应对方式间接预测生命意义感。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life significance and parental rearing style, coping style and well-being index. Methods 569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with life significance scale (PILL), simple parental rear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EMBUU), simple coping style scale (SCSSN), and Well-Beingling Index (Index of Well-Beingling). Results (1)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life significanc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parents' emotional warmth, positive coping, and well-being index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0.401-0.4040.4040.661P0.01P0.01A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well-being index and the mother's emotion were warm. Positive coping positively predicted college students' life sense of meaning (R2N) 0.542n (P 0.001)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played a part of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mother's emotional warmth and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life meaning. Conclusion the emotional warmth of mothers not only directly predicts the sense of meaning of life, but also indirectly predicts the sense of meaning of life through the index of well-being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作者单位】: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与素质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基金】: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向度的心理疏导模式及技术研究》(编号:13CKS044) 2012年度合肥工业大学政治理论研究中心课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及其相关研究-以合肥高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编号:2012HGXJ0398)
【分类号】:G444;G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承清;何朝峰;侯艳丽;;大学生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2 周娟;;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3 李旭;卢勤;;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10期

4 侯艳飞;赵静波;杨雪岭;;大学生被父母情感虐待与安全感、焦虑症状及生命意义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10期

5 耿永红;张小远;;医学新生自杀意念与生活意义感、自我接纳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11期

6 蒋奖;鲁峥嵘;蒋傼菁;许燕;;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1期

7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8 肖蓉;张小远;赵久波;;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与幸福感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0年07期

9 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年02期

10 朱志红;孙配贞;郑雪;王宣承;;高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生命意义: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名;叶龙;;高速铁路司机胜任素质和工作经验对安全绩效影响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李靖宇;谢晓非;葛瑜;;小事件、大影响:公平感知觉与规则驾驶行为[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3 林德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刘洋;郭玉江;;身体自尊在职业女性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模型检验[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李薇;龙勇;;竞争性战略联盟的结构选择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1期

6 赵仁青;;论非理性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以信念和理想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苗凤祥;;自由的出走——自行车爱好者骑行西藏行为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谭金蓉;;大学生的心态状况调查及其积极心态培养对策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王井云;;童年期虐待经历对特质焦虑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10 蔡鸿新;林其胜;翁文泰;龚冰海;洪青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晓苗;刘丹;高文斌;;北京女大学生进食障碍、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关系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褚荣伟;;调节作用、中介作用及其在营销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3 温子栋;高健;赵娜;;自我肯定意识及其相关因素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4 罗跃龙;彭春平;廖永毅;;划船运动员赛前训练期个性与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唐建军;;电视剧的心理疗慰功能[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6 龚艳萍;俞明辉;;新产品预告策略对消费者采用行为的影响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元旭;宋渊洋;王宇露;;企业资源、股权性质与国际化程度——来自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证据[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素革;卢纪华;;服务人员情绪工作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孙健敏;马玉凤;;学习型组织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林岩;陈燕;;汽车生产商的知识对供应商的延迟促进作用[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菊;基于网络关系视角的专业服务企业全球市场参与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陆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联结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龙晓枫;消费者规范理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邓雪;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尹珏林;企业社会责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向东;战略领导特征及其对企业战略选择和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许丹;我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田莉;新技术企业市场进入战略决策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万益迁;中国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战略决策模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菊萍;集群企业的迁移:影响因素、方式选择与绩效表现[D];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勤;李旭;邵昌玉;;2009级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成都市某高校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3期

2 秦丽珍;孙玉叶;夏薇;陈素芬;张慧颖;;844名青春期学生情感虐待发生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年02期

3 张小远;俞守义;赵久波;;医学生自杀意念与人格特征、内外控和自尊水平的关系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4 张建东;高校应努力建设预防大学生自杀的系统工程[J];高教论坛;2005年04期

5 于秀丽;任洁;杨文新;;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教探索;2007年01期

6 肖海雁,韦义平;父母教养方式、学生人格对私立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7 肖三蓉,袁一萍;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5期

8 许思安;张积家;;广州市高三学生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与考试焦虑、考试元担忧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12期

9 周娟;;高职院校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10 王学志;宫火良;康晓然;刘雯雯;董晓静;马彦锋;;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在高中生应用的信效度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晓鸣;;关怀生命意义感的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04期

2 马莹;;大学生获得生命意义感的方法与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04期

3 肖蓉;张小远;赵久波;;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状况与幸福感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0年07期

4 陈萍;张金连;;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及其导向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期

5 苏瑞锐;;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测量与人口学变量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S4期

6 刘明娟;;心理干预对高中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7 覃丽;王鑫强;张大均;;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发展特点及与学习动机、学习成绩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0期

8 孙红梅;王雷;阴山燕;;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核心自我评价、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年09期

9 孙阳;;农业院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情感幸福感关系[J];现代交际;2014年02期

10 余伟芳;;日本生命教育体验课程对受灾地区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健芷;刘勇;;无聊倾向与怀旧的关系:存在意义感和寻求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2 莫文;彭运石;;高中生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苏瑞锐;樊富珉;;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红梅;许燕;张燕;王芳;;意义感提示对后悔自我损耗效应的缓冲作用[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王鑫强;张大均;;有指导电影赏析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及其个体差异[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6 令旗;高健;;励志教育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和无聊状态的影响[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孙红梅;;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核心自我评价、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华;贾林祥;;新生代农民生命意义感与人际关系关系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孙云莉;王才康;;大五人格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贾林祥;郭利;;大学生寻找自我生命意义的多元价值取向分析[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主;让官兵拥有幸福感[N];战士报;2011年

2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贺照田;寻求安置精神主体的资源与道路[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媛媛;高校学生生命意义感、生活压力与生活适应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茜;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状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3 贺绵香;意义治疗团体方案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彭维;生命意义感对大学生无聊倾向性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琴;研究生生命意义感与生命教育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6 王佳一;大学生死亡态度及其与自尊、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慧超;大学生无聊状态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8 廖莉;震后灾区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研究及干预[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慧琴;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认知风格、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卡静;中学生生命意识、生存技能和生命意义感现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832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19832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a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