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弹性干预效果评价
本文选题:精神卫生 + 弹性 ; 参考:《中国学校卫生》2014年09期
【摘要】:目的评价积极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弹性进行干预的效果,以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对安徽省某高校的30名大学生(实验组)进行为期6周的心理弹性干预,并将干预效果与对照组30名大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被试实验前、后及追踪6个月的心理弹性水平分别为(91.37±11.88)、(95.37±10.89)和(97.40±1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18,P=0.000);对照组被试的心理弹性,实验前、后及追踪6个月测试结果分别为(92.00±11.48)、(92.10±9.90)和(92.50±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6,P=0.942)。结论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有着正向的干预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positive 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Methods 30 college students (experimental group) in a university in Anhui province were treated with group counseling for 6 weeks, and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was compared with that of control group (30 college students). Results before, after and after 6 months of follow-up, the levels of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91.37 卤11.88, 95.37 卤10.89) and 97.40 卤10.63,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hile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as 10.818, 0.000, and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the experimen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results were 92.00 卤11.48 卤9.90 and 92.50 卤9.69, respectively.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 942). Conclusion the group counseling under the idea of positive psychology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resilience.
【作者单位】: 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
【基金】:安徽省高校自然课题项目(KJ2011Z163) 安徽医科大学博士科研基金项目(xj201303)
【分类号】:G4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毛廷芳;崔德蕴;李英;王丽捷;;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2 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年05期
3 曹新美;刘翔平;;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J];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04期
4 刘丹;石国兴;郑新红;;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饶丛权;曹蓉;;积极心理学述评[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徐晓飞;王永;马震;;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教学目标设计[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张启钱;王小青;谈静艳;;我国高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对“学习困难”定义回归解读的视角[J];高等理科教育;2011年02期
4 郑林科;王建利;张海莉;;人性中的韧性:抵御应激和战胜危机的幸福资本[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5 梁宝勇;程诚;;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4期
6 杨玲;;小学教师核心自我评价与其心理韧性的关系[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年05期
7 杨玲;巫文胜;;小学教师心理韧性、核心自我评价与工作压力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8 郑江翠;刘建榕;;心理弹性的社会生态观[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2期
9 任宁;;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潘运;;少数民族青少年韧性素质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以黔东南州侗族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贵英;;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课堂管理浅论[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李晖;赵慧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与人的发展[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淑敏;零售商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积极应激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霞;管理者的职业弹性研究:结构及其前因后效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丽君;美感与积极情绪的关系及对变化觉察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5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张爱华;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及其发展模型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7 朱眉华;困境与调适:乡城流动家庭的抗逆力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8 张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9 李继波;时间定价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10 赵凌飞;制造业企业员工积极心理水平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燕;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沈晔;知识型员工职业韧性及其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3 李小新;青年快乐感问卷的初步编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俊波;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师彦洁;高中生日常性学业复原力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1年
6 梁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牛聪聪;团体心理辅导对初中生乐观倾向的干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罗敏;军校大学生学习投入及其与心理韧性、积极情绪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慧;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奕慧;不同归因风格大学生认知特点的比较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修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02期
2 吴苏宁;影响中风患者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2期
3 温金梅;张影侠;韦志中;;团体心理教育的服务方向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19期
4 叶红萍;陆伟;;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的应用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年10期
5 李海垒;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李虹;心理健康的测量:自尊量表和情感量表的比较[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2期
7 陈建文,黄希庭;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科学;2004年01期
8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年08期
9 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10 闫景新,楚平华,魏春香;心理控制源和健康行为训练对抑郁症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韦敏;积极取向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中轻度自杀意念的干预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滕秀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献忠;宋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05期
2 吴世韫;严燕;;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的调查[J];成功(教育);2010年11期
3 陶丽娜;;心理弹性共有观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4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1期
5 王宏;;论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弹性[J];黑河学刊;2011年06期
6 缪胜龙;;国内关于心理弹性研究取向的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05期
7 唐本钰;侯晓靖;;大学生一般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05期
8 蒋露茜;;心理弹性干预: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新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9 蒲少华;李晓华;卢彦杰;刘志军;;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闫嘉嘉;崔彦婷;屈艳;杨晓磊;;心理弹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J];人力资源管理;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书萍;徐光兴;;心理弹性研究的科学价值、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前景[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许燕平;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彭李;李敏;;不同心理弹性个体对情绪图片刺激的认知偏向[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张佳佳;李敏;;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大学生自主神经反应特点的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茹;;基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设计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团体训练[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莎;唐立;;应激情景下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滕秀杰;崔丽霞;;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鲍军超;;体育参与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9 董昒;耿文秀;;团体音乐治疗对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叶艳;范方;;心理弹性研究中变量定向与个体定向的方法[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华勤;“心理弹性”利健康[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2 记者 舒薇 实习生 江文龙;80、90后需补心理弹性课[N];长沙晚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清俐;心理弹性研究关注人类发展“正能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记者 栾吟之;发展孩子的“心理弹性”[N];解放日报;2011年
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义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6 李茜 王安立 刘振庭;农民工随迁子女:如何适应社会[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张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6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爱华;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及其发展模型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丽娜;高中生依恋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吕良成;大学生感恩、心理弹性、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3 滕秀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程丽;高考复读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学习动机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9年
5 王淑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及其与依恋应对方式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0年
6 刘虹;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其就业心理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刘书瑜;大学生的精神性及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媛;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燕秋;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弹性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10 冀建伟;关于增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教学案例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06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006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