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文化的视角:美国课程史的转向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18-06-14 17:22

  本文选题:美国 + 课程史 ; 参考:《教育学报》2014年01期


【摘要】: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危机催生了社会学取向的课程史研究。到90年代,为应对美国教育日益突出的文化紧张,课程史研究适时从"社会"转向"文化"。这一转向不仅促成了课程文化史的兴起,而且为学校实践空间日益萎缩的美国课程学者创造了新的实践空间与方式,这便是将课程理论直接看成是实践,同时转入广域的文化社会领域,通过对美国学校中的支配性文化展开福柯式的历史揭示,使课程理论成为文化批评实践。
[Abstract]:The social crisis in the 1970s in the United States gave birth to sociological-oriented curriculum history research. In 1990's,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ultural tension in American education, curriculum history research changed from "society" to "culture" at the right time. This turn not only contributed to the rise of the history of curriculum culture, but also created a new practice space and method for the American curriculum scholars, whose practice space is shrinking day by day. This is to regard curriculum theory as practice directly. At the same time, the curriculum theory has become the practice of cultural criticism through the Foucault history of the dominant culture in American school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分类号】:G423.0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袁徐庆;;《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的时空猜想[J];电影文学;2013年21期

2 周仕德;;21世纪初期国际课程研究的主题及启示——基于国际SSCI《Curriculum Inquiry》期刊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3年09期

3 何珊云;;西方课程研究的空间转向及其政策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1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仁强;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与路文彬先生商榷[J];重庆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2 涂昊;论文化批评对文学批评的突破及其困境[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罗宏;文化研究的中国姿态[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4 李凤亮;;文化批评的多重指涉[J];学术研究;2006年03期

5 胡希东;;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与詹姆逊的文化批评[J];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张德明;当代文化批评与公共话语空间的拓展[J];浙江学刊;2002年01期

7 刘建军;;主持者言[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朱大可简历[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蔺春华;“文化热”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反思[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金岱;;知识分子批评与文化批评[J];学术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阿卢黑格;;略论彝族文字与文化史料[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2 冯石岗;贾丽娜;;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探索[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3 苏国华;刘军;;多元文化融合的课程文化[A];学校文化建设与策划[C];2010年

4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5 任道斌;;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简介[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6 万绳楠;;对文化史研究的思考[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7 赵勇;;文化批评: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论8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的三次转型[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8 曾军;;文化批评的当代转型与文艺学的学科重建[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周延良;;卷首语[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六卷)[C];2007年

10 翟巧相;;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美国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教育政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阳;全媒体时代的话语挑战[N];人民日报;2011年

2 韩强;文化批评的基本方法[N];南方日报;2004年

3 上海 舒蠹;文化批评何必厚古薄今[N];嘉兴日报;2009年

4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 陈思和;还有“神马”批评不是“浮云”?[N];文汇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宏伟;南京文化史再添浓墨重彩一笔[N];新华日报;2008年

6 王磊;动漫画展呼唤文化批评[N];文汇报;2004年

7 陈源;文化批评与西方语境[N];中国文化报;2003年

8 福建师大 孙绍振 余岱宗 林焱 (英)斯图尔特·霍尔;文化批评的文学视界[N];社会科学报;2002年

9 余秋雨;文化大道与人心良知[N];解放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石岸;直面消费时代的文化批评[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温静;美国联邦政府研究生资助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张宇;美国联邦政府干预学前教育的历史演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5 刘旭东;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财政资助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6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文化批评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莉;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演变[D];厦门大学;2008年

9 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严志军;莱昂内尔·特里林的文化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晓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批评简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源;20世纪90年代文化批评刍议[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靳璐;女性主义视野中的高职院校课程文化的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马晓玲;美国联邦政府研究生资助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楚琳;美国联邦政府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李静;美国联邦政府教育角色变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晶;美国联邦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唐盈盈;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文化的特殊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进芳;神话与原型[D];西北大学;2004年

10 赵朝晖;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文化危机与重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18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018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e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