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在做什么,抑或知道在做什么——教师的前提性反思的危机与重建

发布时间:2018-07-10 13:12

  本文选题:前提性反思 + 教师危机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在做什么",是在常识、熟知、甚至自明的范围中对行为的考虑与回答。一般而言,这种考虑和回答能促使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反思自己行为的实效;但它并不引起教师对自己行为本身更多的反思。熟知、常识和自明并不等同于真知与明晓,却往往包含着"无知"。"知道在做什么",是对自我行为本身的一种艰苦地思索,是为了真正的知道和正当地行为,表现为对熟知、流行、常识的教师行为观念的批判与反思。这是一种教师的前提性反思。它意味着教师必须具有清醒的自我批判意识,反省自己行为所隐含的"无意识的前提",理性地抵制自己成为一个积极的、无思的共谋者。但是,教师教育对效率、手段、专门化以及科学化教育理论的过度强调使其出现了危机:前提性反思变得既不必要又无可能。重建教师前提性反思,教师需要做好一种知识的准备,即在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探寻并赢得关于人、幸福以及教育的整体性知识。基于此,教师教育亦是一种通识教育。
[Abstract]:What to do is to consider and answer behavior in the scope of common sense, familiarity, and even self-knowledge. Generally speaking, this kind of consideration and answer can urge teachers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reflec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r own behavior, but it does not cause teachers to reflect more on their own behavior. Knowledge, common sense and self-knowledge are not equal to true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but often contain ignorance. " To know what to do "is to think hard about the self-behavior itself, to truly know and act properly, and to criticize and reflect on the teachers' concept of behavior which is familiar, popular and common sense. This is a kind of teacher's prelude introspection. It means that teachers must have a clear sense of self-criticism, reflect on the "unconscious premise" implied by their actions, and rationally resist becoming a positive, thoughtless collusion. However, the excessive emphasis of teacher education on efficiency, means, specialization and scientific educational theory leads to a crisis: it is neither necessary nor possible to preface reflection. To reconstruct the teachers' pre-reflection, teachers need to prepare for a kind of knowledge, that is, to seek and win the whole knowledge about people, happiness and education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 Based on this, teacher education is also a gener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BIA130077) 江苏省高校哲社项目(2013SJB880076)
【分类号】:G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正聿;;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的自我阐释[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1期

2 曹永国;;从信仰到职业——一个对教师专业化的省思[J];教育学报;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俊香;光的启示——谈“能被理解的存在是语言”[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谢琰;柏拉图“理念—灵感”说与吠陀“二幻”论之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王芳;粟向;;诗歌功用刍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方国武;“理念”的玄思“道”的顿悟——兼论中西美学之迥异风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王明居;韩愈美学智慧五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程民治;论“科学美也是难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牛文君;叶美芳;;走向存在之家——海德格尔与道家语言观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周俊强;;知识产权概念中“知识”含义辨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马艳;;读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有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10 陈达;陈飞;;现实模仿理式——《老友记》里菲比的角色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兆胜;;文学创作的深度异化——评陈希我的小说《抓痒》[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宋一苇;;从本体论美学到生存论美学[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董东华;;“培优辅差”的内涵及其实现[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2012年

4 葛舒荃;;从海德格尔的角度看保护自然美的实践选择[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陈芝国;;南星:现代田园诗的奠基石[A];诗歌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芮欣;;书写!解释!——犹太-基督教文化中逻各斯的另一种诠释:以德里达、哈德曼为中心[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四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汉生;英国都铎王朝的语言与文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郭芳;自然体育分类体系构建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艳凤;海德格尔与庄子美学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云珍;徘徊于现实和理想之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娜;山东胶州秧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吴婷;中学语文生成性阅读教学中生成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田蓁子;针尖上的蜂蜜[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妍;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博;董玉琦;刘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一项质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3期

2 仇惠龙;茹荣芳;;新任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的调查分析[J];教育探索;2007年07期

3 王素珍;;教师职业责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4 张蕾;;美国田纳西州教师评价和专业发展的框架及借鉴意义[J];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08期

5 张冬;;边远地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0年41期

6 李继宏;;论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6期

7 赵立影;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善学习的途径——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年度报告(二)综述[J];教育信息化;2003年02期

8 梁红京;马海涛;;教学档案袋:一种可资借鉴的教学评价工具[J];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11期

9 ;现代校长需有专业智慧[J];广西教育;2004年14期

10 韦禾;;开启教育智慧 促进专业发展——《初任教师手册》评介[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世东;;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浅谈民办学校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连榕;王惠卿;陈晶晶;郑婷芳;;教师职业高原的量表编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光强;;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CTF050102——254调整后的实施方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5 刘光余;;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及其应对策略[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吴浩明;;校长持续性专业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7 胡鹤毅;;试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引内发”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8 赵培斌;;校本培训是促进年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李光强;;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10 赵金梅;;促进幼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四条途径[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小雅;合作是教师重要的专业品性[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黄晓玲;农村教师,何时才能自己解放自己?[N];人民政协报;2006年

3 胡小勇;专业发展 路在何方[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6年

4 周建国;教师专业成长四步曲[N];中国教师报;2007年

5 通讯员 崇教;崇明“新农村教师”培训项目启动[N];东方城乡报;2008年

6 宜兴市官林中学 吴福平;以制度支撑教师专业发展[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7 本报记者 舒刊;辜伟节: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8 福建省厦门市吕岭小学校长 林华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杨庆余邋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师专业化发展凸显“三大误区”[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宁志成 通讯员 刘卫锋 曹奕;教师高端培养让“骨干”走向名师[N];江苏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大鸣;处境变迁与文化回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邓涛;教师专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欧群慧;云南省黎明市孟波镇中学多元文化教师民族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严玉萍;中美教师评价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肖玉敏;校长的技术领导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岳亚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经柏龙;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子秋;以校本课程领导促进学校改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一俊;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杨静;初任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伟;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袁志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同伴互助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刘静焱;“自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廖媛媛;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园园;教师博客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海云;新课改背景下“两极教师双发展模式”探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侯淑萍;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在职教育问题的归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13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113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6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