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论清末文学教育的转型

发布时间:2018-07-18 16:57
【摘要】:19世纪末,西学思潮输入中国,原本传承伦理道德、维护社会秩序的教育不得已走上了转型之路。自清末学制改革以来,文学一边"革"了八股制艺的标签,一边开展"新民"的塑造,进而开辟出了一条学科化探索的路径,为新文学的到来积蓄了力量。
[Abstract]: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the thought of western learning was imported into China, and the education of inheriting ethics and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had to go on the way of transformation. Since the reform of the school system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literature carried out the shaping of the "New people" on the one hand, and created a new way to explore the new literature on the other hand, saving the strength for the arrival of the new literature.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G529;I206.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春;;文学翻译如何进入文学革命——“Literature”概念的译介与文学革命的发生[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珍贵;“圣人”心态对康有为早期文化思想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刘超;;孔子形象:历史知识与社会意识——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孔子叙述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徐道彬;《说文段注》对戴震文字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王世华;;徽商收藏的文化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吴学满;;戴震对考据学的继承与发展[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宋凡;;略论五四以前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7 贾吉林;;姜亮夫先生楚辞研究方法浅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方盛良;;文化互动:“扬州二马”与“扬州八怪”——考察清代文艺发展的一个视角[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安尊华;;梁启超佛经目录学思想[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吴洪成;李占萍;;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失落——保定莲池书院个案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曹春平;;转变“下等人”的“落后”意识——20世纪早期“国语教科书”创编意义简析[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杨晓;;我国中小学课程设计研究的历史演进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廖茂忠;沈红;;民国时期学生资助政策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段芳;;中日近代第一部学制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5 封海清;;对改进孔学研究方法的思考[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李佑新;陈龙;;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湘学渊源[A];毛泽东研究2010年卷[C];2011年

7 陈明利;梁芳;;关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思想的哲学思辨[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伟;;代数教科书中的“因式分解”沿革研究[A];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技创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1年

9 张太原;;“文化评判上的大翻案”:20世纪3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潮[A];中国共产党90年研究文集(下)[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6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陈蕾;郑珍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少华;晚清民初诗歌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惠萍;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胡孝忠;明清香山县地方志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家惠;国民政府时期青岛慈善事业研究(1929-1937)[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宁旎;语文高考如何考查选修课有关问题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谢建娘;王植《韵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文文;二十世纪初中国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念发展进程[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传涛;近现代中国仁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项云莎;戴震《方言疏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牛宣岩;阮元的历史文献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叶波;影响文理科分合的文化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黄水平;论阳羡词派对苏辛的接受与发展[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学教育》征订与征稿启事[J];文学教育(中);2010年08期

2 ;《文学教育》征订与征稿启事[J];文学教育(中);2010年07期

3 王一川;;近三十年文学教育的三次转向[J];文学教育(上);2008年05期

4 ;《北方文学》杂志社[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5 夏烈;;一个“文学主义”观的大学文学读本[J];出版广角;2005年08期

6 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一次演讲[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1997年11期

7 胡火清;左芳;;孔子文学思想对当代文学教育的启示[J];长城;2010年06期

8 王富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中国现代文学教育——《多维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序[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焦守红;;青春文学非阳光写作的教育前因[J];文学教育(上);2007年09期

10 程光炜;;我们这代人的文学教育——由此想到小说家浩然[J];南方文坛;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勇;张露晨;;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的回顾与反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年第2期(总第201期)[C];2011年

2 郭英德;;古代文学教育与当代社会文化[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3 杨俊蕾;;当代文论转型中的危机表现[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汪树东;;“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为例[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一川;;重新召唤诗意启蒙——电子媒介主导年代的文学教育[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6 张志忠;;审美如何优先?——关于《中国当代文学60年》教材撰写的一点思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4)[C];2009年

7 林喜杰;;花开的声音——从“诗教”角度看叶维廉的诗歌[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易彬;;从“历史”中寻求新诗研究的动力——以穆旦为中心的讨论[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乐时鸣;;齐天乐 迎国庆五十周年[A];铁流——老战士回忆在新四军的日子里(第一集)[C];1999年

10 ;论文题目[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毕海 林子;儿童的文学世界需要教师领跑[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纳张元;文学教育与民族凝聚力[N];文艺报;2011年

3 文新;对“文学台独”斗争毫不妥协[N];文艺报;2007年

4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刘继业;我们时代的诗歌状况[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王夏斐;文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N];杭州日报;2008年

6 樊星;“新生代”正在转型[N];文艺报;2004年

7 王泉根 儿童文学理论家、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阿甲 “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办人,,儿童阅读推广人 崔道怡 文学评论家,原《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 李东华 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处副处长;儿童的文学 大家的事儿(下)[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齐霁 实习生 蒋嘉华;快感在于读到自己的感受[N];深圳特区报;2005年

9 邱妙芳;首届全国校园文学论坛开讲[N];深圳特区报;2005年

10 孙建国;文学教育与儿童人文素养培育[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凌郁之;走向世俗[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李曙豪;解构与颠覆的喜剧[D];苏州大学;2006年

3 查明昊;转型中的唐五代诗僧群体[D];浙江大学;2006年

4 王传飞;相和歌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小碧;回到“事物”本身[D];上海大学;2009年

6 冯鸽;晚清非写实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雍青;寻找一种言说的方式[D];武汉大学;2006年

8 朱利民;西方理论中国化的步伐:进化论与中国文学理论的变异[D];四川大学;2007年

9 于启莹;京味·市井·小说[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琼英;鲁迅作品语言历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瑞红;穆旦的浪漫主义情结与现代主义选择[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坚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儿童文学的转型[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莉;周梅森创作论[D];武汉大学;2005年

4 林忠;从颠覆到重建[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5 曲娜;论余华的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纯尘;余华小说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朱娅琼;论张说对初盛唐诗歌转型的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罗绮卫;从《月月小说》看中国清末小说转型[D];暨南大学;2004年

9 潘海鸥;新写实作家九十年代创作转型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宫s钌

本文编号:2132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132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3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