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从事实存在到实践生成:课程理解的转向

发布时间:2018-07-25 11:06
【摘要】:"事实存在"的课程理解认为课程是既定的客观科学知识的文本事实,教师须忠实于课程知识授受;这一课程理解观尽管已遭到批判但依然影响制约着当下的课程理论研究和教师的课程实践。"实践生成"的课程理解认为课程是包含教师和学生在内的课程主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形成的活动与经验,是在实践智慧主导下不断生成的实践活动。课程理解的"实践生成"转向,是超越"事实存在"课程理解观的偏狭桎梏,思考课程改革再出发的需要。
[Abstract]:The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of "fact being" holds that the curriculum is the text fact of established objective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e teacher should be faithful to the curriculum knowledge. Although this view of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has been criticized, it still affects the current curriculum theory research and teachers' curriculum practice. " The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of "practical generation" holds that the curriculum is an activity and experience that the subject of the curriculum, includ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constantly forming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at it is a practical activity constantly genera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actical wisdom. The turn of "practical generation" of curriculum understanding is the need to transcend the narrow shackles of the concept of "factual existence" and to think about the need of curriculum reform to set out again.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重点项目“新课程改革中新疆少数民族教师专业认同研究”(项目编号:XJEDU040513B02) 新疆师范大学自治区重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项目 新疆师范大学双语教师培养培训专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SJY(S)2012008)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郭元祥;;课程理解的转向: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兼论课程研究中的思维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01期

2 马云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进程、特征分析与推进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04期

3 张金运;程良宏;;教师的课程理解力及其生成[J];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01期

4 张华;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7期

5 陈丽华;;教师课程理解:意蕴与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2012年03期

6 杨国荣;;论实践智慧[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文旗;;《语文教学论》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2期

2 张能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实践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刘梅;;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黄石卫;中小学素质教育与主要心理素质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彭启福;;理解与实践——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一种诠释学反思[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郑亚莉;;道德选择—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林玉霞;黄艳云;;大学英语课程“生态失衡”的调查及对策——教学内容应与教学对象保持动态平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李卫东;;论幸福的社会属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吴先伍;理性与情感: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差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其昌;;信托财产权制度的特质及其经济学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孙桂丽;;也谈教育学术人生——学术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李长伟;韩钟文;;浅论康德的实践教育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华侨大学90后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7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9 张春宝;刘亚辉;杨灿荣;李军;曹军;;由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健康教育引发的若干问题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体育专辑)[C];2006年

10 王希亮;;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素质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6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丁玉海;法经济学理性主义的逻辑与历史分析及其启发[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王昱;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契约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迪;篮球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D];河北大学;2007年

2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马晶洋;论宗教学视域下希腊公民团体的演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常春;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中的公平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中华;;关于“理解”的理解[J];东岳论丛;2007年02期

2 杨启亮;;论理想的课程与教学的可能性[J];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3 李政涛;;中国社会发展的“教育尺度”与教育基础[J];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4 余娟;郭元祥;;教师的课程创生:意蕴与条件[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12期

5 程良宏;王媛;;论教育改革中教师的“被培训”[J];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08期

6 张华;活动课程的“概念重建主义”理论探究[J];外国教育资料;1996年01期

7 张华;美国当代“存在现象学”课程理论初探[J];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05期

8 张华;美国当代批判课程理论初探(上)[J];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02期

9 张华;美国当代批判课程理论初探(下)[J];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03期

10 张华;走向课程理解:西方课程理论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晶晶;张秦忠;;从哲学解释学视角透析教师的课程理解[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张攀;;创生式教师课程理解——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解读新思路[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10年10期

3 郭元祥;;从“作为事实”到“作为实践”的课程理解[J];江西教育;2008年29期

4 张攀;;教师课程理解研究初探[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追问[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张光陆;;探究型课程理解:教师的视角[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09期

7 李文青;;杜威对“经验”的改造及其影响下的课程观[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徐海莺;;多元与求真:后现代课程理解述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吴金瑜;;从“课程开发”到“课程理解”[J];新课程(综合版);2007年06期

10 孙明月;;课程范式转型对我国课程实施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曾令格;在文化整合中走向课程理解[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特邀嘉宾:     李明凤代表(广西崇左市委常委、秘书长)     王新怀代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党委书记)     欧可平代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主持人:本报记者 ;加强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教育[N];光明日报;2004年

3 永城市卧龙乡石桥学校 王明华;谈实施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几点误区[N];商丘日报;2009年

4 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熊和平;课程:从“圈养”、“游牧”到“传记”[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岳刚德;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下的课程话语[N];中国教育报;2004年

6 倪 红;管理者:你理解多少新课程?[N];中国教师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张滢;谭静:回归教育实践的真问题[N];中国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段鸿;论教师作为课程[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廖辉;学校课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长林;科学课程及其变革的社会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李洪修;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苏强;教师的课程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课程生成中的精神“相遇”[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江美菊;教师课程理解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文;教师课程理解的层次和结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秋霞;教师课程理解的现状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攀;农村教师课程理解的问题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航;教师课程理解现状访谈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方舒婷;教师课程理解的学科差异[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松;教师课程理解现状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爱华;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汪小刚;基于“过程理论”的课程理解及其教学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436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1436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b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