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面向世界,理解世界,走向世界——论国际教育的内涵及其推进途径

发布时间:2018-07-31 10:04
【摘要】:近年来,上海的国际教育蓬勃发展,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无论是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的海外研修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本刊就国际教育的内涵、推进途径以及中小学开展国际教育的情况等,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夏惠贤教授进行了访谈。目前,上海师范大学的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继成为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基地和上海市首批高校智库之后,又于近期获得了上海市教委"国际与比较教育E-研究院"立项。夏惠贤教授现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双名工程"专家指导组成员、《外国中小学教育》杂志副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等。夏惠贤在担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之前,还担任过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副局长,并一直指导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以下简称世外小学)的办学。因此,夏惠贤结合世外小学的实践探索和长宁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对国际教育及其本土化实践进行了解读。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Shanghai'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as flourished, especially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age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regardles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school's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Teachers' overseas studies and other aspects are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country. The journal interviewed Professor Xia Huixian, Dean of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on the connot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way to promot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t present,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has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after becoming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bas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first batch of university think-tanks in Shanghai, has recently been awarded the project "E-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by the Shanghai Education Commission. Professor Xia Huixian is currently the dean of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Comparative Education Branch of the Chines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the member of the expert steering Group of Shanghai's "double name Engineering", and the deputy editor of the Journal of Foreig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The main research areas are comparative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theory, teacher education and so on. Xia Huixian served as deputy director of Shanghai Changning District Bureau of Education before becoming dean of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and has been guiding the operation of Shanghai World Foreign language Primary School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World Foreign language Primary School). Therefore, Xia Huixian interpret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its localization practic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Shiwai Primary School and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angning District.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S·拉姆勒,夏惠贤;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3年03期

2 夏惠贤;论国际教育和国际人的素质[J];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04期

3 王小平;陈民仙;陈霞;夏惠贤;;PYP与本土化行动的实践探索[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增奎;教育行动研究的构思与设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王晨曦;;从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反思当前中国大学精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3 张军;;信息时代的网络道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4 杨明;普通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基本特征初探[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5 徐向平;基于学习风格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钟祖荣;建构面向21世纪校长培训课程体系的设想[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7 肖正德;;国外教学研究文化学取向述评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8期

8 孙艳玲;;21世纪编辑人员的素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S1期

9 赵长健,张全信;巴西、墨西哥中小学课程改革特色及对我们的启示[J];滨州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10 何茹;;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现[J];才智;2009年3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何文胜;;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取向研究[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何波;;论我国法律架构中的民族双语教育[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萌;示范性高中办学国际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宫丽艳;天津市塘沽区域教育政策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琼;“理解”视域下的幼儿园教师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邬志辉;从教育现代化到教育全球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李彦荣;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彭永春;美国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演进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朱益明;教师培训的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道红;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聪;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璐;高校国际化人才素质指标体系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爱琴;高一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衔接与具体做法[D];苏州大学;2010年

4 余圆圆;高师院校专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文娟;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金花;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本课堂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贺小丽;理科免费师范生人文素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艳波;龙南小学校本课程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光涛;学校文化领导:一所中学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何佩欣;中国与印尼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乐;;加强交流与合作 推动教育国际化——2010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综述[J];神州学人;2010年12期

2 牟艳娜;;互动 创新 超越——“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2007)”侧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09期

3 克拉夫基,彭正梅;现代世界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的任务——对国际教育的设想[J];全球教育展望;1996年06期

4 Molly N.N.Lee;张建新;;国际教育的文化多样性:管理与政策[J];学园;2008年01期

5 熊建辉;;第五届国际教师教育研讨会暨第三届亚太国际教育论坛成功举办[J];世界教育信息;2010年01期

6 吕准能;教师要成为新时代学习的典范——《国际教育新理念》琐谈[J];江西教育;2004年18期

7 张人杰;;当今世界中等教育的重大问题[J];教育评论;1987年04期

8 张;人道、伦理、文化与国际教育研讨会在日本东京召开[J];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03期

9 万yN;;第六届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成功在京举办[J];教育与职业;2009年19期

10 符娟明;两年来国际教育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198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桦;;“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更新的思考[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尹焕育;姜东方;;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3 徐燕萍;;教育是农业,教师当何为?——论生态教育环境中教师的“整体教育”职能[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秀荣;;谈教师对学生的爱[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5 ;与时俱进,推动我校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A];北京高校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文集(第一辑)[C];2004年

6 王冬梅;;浅谈新世纪教师的道德形象[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7 赵鸣九;;大学青年教师16种个性因素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8 程北莲;;心理辅导活动课之我见[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卢文忠;;践行“四点希望” 做新时期人民满意的教师[A];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容志贤;;一位建构主义的教师[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冯华;促进中外教育合作和交流 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蔡施浩;国际教育会议在日内瓦开幕[N];人民日报;2004年

3 刘嘉秀;WTO规则中的国际教育理念[N];安徽经济报;2003年

4 尹晓华;融入国际教育改革发展潮流[N];四川日报;2004年

5 ;国际教育培训五大发展趋势[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李 桐;在开放交流中提升教育水平[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舒晴;国际教育展凭啥吸引人[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薛蕾;国际教育,,要真正接轨国际[N];无锡日报;2005年

9 张新华;2008年国际教育巡回展广州举行[N];大众科技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郭扶庚;打造中国自己的国际教育品牌[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亮奎;文化变迁中的课程与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俞红珍;论教材的“二次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志平;课堂动态生成资源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夏雪梅;课程变革实施过程的研究:学校组织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周海银;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宇;意义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郭朝红;影响教师政策的中介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冰;中国国际教育论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国葵;二战后美国国际教育的发展研究(1945-1980)[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3 揣维维;论美国国际教育和其软实力[D];外交学院;2012年

4 覃莹;创生意识:教师课程意识的应然追求[D];西南大学;2008年

5 张瑞;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6 宋时春;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对课程的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金添;国际文凭项目学生评价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夏永庚;论课程的生成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朱丽红;论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萍;从“恪守”到“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55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155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7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