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湖南高职院校为例

发布时间:2018-08-17 12:58
【摘要】:了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人口学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消解高职思政教师职业倦怠提供一个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该研究通过教师职业倦怠问卷量表,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对湖南省13个市州169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职思政教师职业倦怠总体状况不尽如人意,人口学相关变量的影响因素除性别外,不同年龄、职称、教龄、周课时、学历、月收入的思政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成就感上存在显著差异。
[Abstract]: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vocational burnou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graphics influencing factors, to provide an operational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elimination of vocational burnou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teacher burnout questionnaire and Spss15.0 software package,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job burnout of 169 teachers in 13 cities and states of Hunan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job burnou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s not satisfactor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demographics related variables except gender, different age, professional title, teaching years, weekly class hour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etc.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burnout of the teachers with monthly income in emotional exhaustion, dehumanization and low sense of achievement.
【作者单位】: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基金】:湖南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资助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研究”(项目编号:XJK011BG043) 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中高职五年一贯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衔接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B26) 院级课题“拇指文化与高职德育研究”
【分类号】:G4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许辉;;浅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9期

2 唐丽玲;赵永平;;西北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倦怠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01期

3 张玲;;关于河南省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13年01期

4 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5 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J];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6 许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J];职业时空;2009年06期

7 傅琛;;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倦怠[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12期

8 杨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13期

9 罗莉;周婷;黄永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实证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薇;;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郑伟;沈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安徽省9所高职院校为例[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刘四英;桑青松;;高校辅导员人格特征与职业倦怠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4 王彬;;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石慧敏;;高校档案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馆员的职业倦怠[J];北京档案;2007年07期

6 吴春成;;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倦怠现象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2年04期

7 殷占兵;职业倦怠:高校图书馆员的隐形杀手[J];图书与情报;2004年04期

8 母瑛;;转型期高职教师职业倦怠表现及缓解途径[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吴琪;防治教师职业倦怠之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3期

10 杜艳芳;畅芳珍;雷晓波;;地方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蒋兆雷;;近30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回顾与展望[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薛祖梅;殷小川;向艳;;竞技体育教练员职业倦怠量表编制的初步构想[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张力为;林岭;;运动性心理疲劳研究进展[A];2006-2007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C];2007年

4 常向东;马丹英;;企业员工工作倦怠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睿;我国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华;山东省县级公立医院工作变动流入的卫生技术人员工作状况综合评价[D];山东大学;2011年

3 石蕾;知识型员工职业倦怠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永鑫;三种职业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蔡传明;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学校生态环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章震宇;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韦雪艳;基于交互作用的民营企业家压力应对策略与倦怠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陈晶;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医护人员职业耗竭风险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陈薇静;基于情绪视角的知识型员工工作倦怠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红梅;菏泽市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从业状况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李文华;竞技武术套路一线教练员最佳执教年限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李占立;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与工作倦怠:时间管理倾向调节作用[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李丽华;连云港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5 袁恒生;高中教师工作压力的调查与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6 吴美兰;农村中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罗助年;广州安费诺公司超产奖励计划的诊断与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8 戴喜梅;高校档案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成就动机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传现;高职教师倦怠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如智;推进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静;试析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2 王彬;;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李永鑫,张阔,赵国祥;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3期

4 赵玉芳;;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保健[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年04期

5 王雪松;;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分析[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3年01期

7 唐芳贵;蒋莉;肖志成;;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述评[J];教育与职业;2005年05期

8 褚远辉;陈时见;;从教学工作的性质与特点看教师的“职业倦怠”[J];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01期

9 曾玲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10 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贾素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凌瑞初;;老师,你幸福吗? 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J];学校管理;2007年04期

2 张爱红;教师职业群体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4年06期

3 孙菊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4 宫贤平;王惠萍;张美峰;;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年15期

5 刘维良;;专家支招——应对教师职业倦怠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共同努力[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年Z1期

6 谢川;;教师“职业倦怠”,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贵州教育;2007年19期

7 ;越过职业倦怠这道坎[J];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7年12期

8 谢道权;;消除职业倦怠 追求职业幸福[J];师道;2008年05期

9 王晓川;;理性看待职业倦怠 寻找科学应对策略[J];宁夏教育;2008年02期

10 陈红梅;;驱避职业倦怠,提高教师快乐指数[J];中国教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薛宏玲;;吉林市第二十七中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维良;马庆霞;;教师职业倦怠及其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贾世超;龚少英;;教师职业倦怠的本土化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权江红;伍新春;;教师效能系统训练对师生关系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黄成;;教师职业承诺对教师压力与教师倦怠的调节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杨文兵;;运用心理训练,降低教师职业倦怠[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王文增;魏忠凤;;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的干预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A];河北省教育厅2009年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09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09年

9 廖畅;;我国教师心理健康测量的现状和反思[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辉县市拍石头乡中心学校 姬爱民;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一点思考[N];新乡日报;2010年

2 张红;突破教师职业倦怠的“三重门”[N];中国教师报;2011年

3 英山县杨柳中学 刘卫星;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提升幸福生活指数[N];黄冈日报;2011年

4 薄祥申;警惕:教师职业倦怠[N];中国教师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徐德明;用积极的文化消减教师职业倦怠[N];天津教育报;2010年

6 安徽省凤阳师范学校 陈立武;探索更加有效的解决办法[N];江苏教育报;2010年

7 ;教师群体如何缓解心理压力[N];中国教育报;2011年

8 第九十中学 王杰;生态教育与学校精神[N];天津教育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胥茜;教育是有理想者的事业[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山东青岛十一中心理咨询室 王国香 管冠生;师者:无权懈怠[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帅;中小学教师学业乐观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少林;庆云县中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徐艳;当前我国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秀玉;准离职期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姚尚满;山西医科大学教师职业倦怠和生存质量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王姝绘;成都市80后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常素庆;吉林省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调查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7 谢树青;乌海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与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梅;中学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宋建宁;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调适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杨颖;云南贫困地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实证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1877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21877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4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